益智教育网

唐朝科举每年录取名额究竟有多少?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但答案比一个简单的数字要复杂得多,唐朝科举的录取名额没有一个固定的总数,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科目之间的差异巨大。

唐朝科举每年录取名额究竟有多少?-图1

可以概括为:唐朝科举的录取名额非常少,竞争极其激烈,录取率极低。 整个唐朝三百多年,所有科目加起来,总共录取的进士可能也就一万多人,平均每年不到三十人。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

科举的主要科目及其名额

唐朝科举主要分为两大类:常科制科,我们通常所说的科举,主要指“常科”。

常科

常科是每年定期举行的考试,主要有以下几类:

  • 进士科: 这是唐朝科举中最重要、最难考、也最受尊崇的科目,是高级官员的主要来源。

    • 名额: 进士科的名额是最少的,在唐朝前期,每年录取的进士通常只有几人到十几人,到了唐朝中期以后,随着考生增多,名额略有增加,但每年也 rarely 超过30人
    • 录取率: 极其恐怖,据史料记载,每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有数千人,但最终能被录取的只有几十人,录取率可能低至1%甚至更低,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考了17次才中进士,可见其艰难,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意思是考中明经科(另一主要科目)到三十岁就算老了,而考中进士到五十岁都算年轻的。
  • 明经科: 这是另一个主要的常科,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比进士科相对容易。

    • 名额: 名额比进士科多得多,根据《唐六典》等文献记载,明经科的录取名额通常是进士科的10倍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某年进士录取20人,明经可能录取200人。
    • 地位: 虽然录取率高、名额多,但明经科出身的官员在仕途上的晋升速度和最终地位,通常不如进士科出身的官员,进士科被认为是“清流”,而明经科则稍逊一筹。
  • 其他科目: 还有如明法(法律)、明算(数学)、明字(书法)等专门技术科目,这些科目的录取名额相对固定,但总数也不多,主要是为了选拔专业技术人才进入相应的政府机构。

制科

制科是由皇帝根据需要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科目非常灵活,旨在选拔特殊人才。

  • 特点: 不定期、不固定科目、录取名额不定。
  • 名额: 制科的名额完全没有规律可循,有时一次考试可能录取几十人,有时可能只录取一两人,甚至可能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空缺,其录取人数和难度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意愿和当时的人才需求。

影响录取名额的关键因素

  1. 皇帝的意志: 皇帝对科举的态度直接影响录取名额,如果某位皇帝想广纳贤才,可能会临时增加名额;反之,如果他认为考生水平不够或为了维持士人阶层的“稀缺性”,可能会严格限制录取。

  2. 政治需要: 当朝需要大量官员时,可能会适当放宽录取名额,在安史之乱后,为了补充官员队伍,朝廷可能会增加录取人数以稳定政局。

  3. 考生质量: 如果主考官(知贡举)认为当年考生的整体水平不高,为了保证官员的素质,可能会采取“宁缺毋滥”的原则,大幅减少录取名额。

一个形象的比喻

如果把唐朝的科举比作今天的“国考”或“高考”,

  • 进士科就像是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的录取,全国几千人竞争几十个名额,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 明经科则像是录取率稍高一些的重点大学,虽然也难,但机会比顶尖大学大得多。
  • 整个唐朝的科举,就像是全国每年只录取几十个“状元”级别的顶尖人才,其余人无论多努力,都只能落榜。
科目 录取名额(每年) 难度与地位
进士科 极少,通常10-30人 最难,最受尊崇,是高级官员的主要来源,录取率极低。
明经科 较多,通常是进士科的10倍左右 相对容易,录取率高,但仕途地位不如进士科。
制科 不固定,由皇帝临时决定 最灵活,机会不定,旨在选拔特殊人才。
其他科目 少量,相对固定 针对专业技术人才,录取人数不多。

回答“唐朝科举录取名额有多少”这个问题,最准确的答案是:它不是一个固定数字,而是根据科目、时期和政治需求动态变化的,但总体而言,名额非常稀少,尤其是作为“精英中的精英”的进士科,其录取难度堪称地狱级别。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