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带的故事
在一家世界顶级的运动鞋研发中心,聚集了最聪明的大脑,他们有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设计一款“永不松散”的运动鞋。

“我们试试用更强的材料吧,”材料学家A提议,“研发一种比凯夫拉还坚韧的聚合物,打上死结都扯不开。”
“不,效率太低,”结构工程师B反驳道,“我们应该从结构入手,设计一种自锁的鞋带结构,比如用磁力或者微型齿轮。”
“太复杂了,成本太高,而且会增加鞋子的重量,”用户体验设计师C摇摇头,“用户需要的是简单、可靠、无需思考的解决方案。”
会议室里,白板上写满了各种复杂的公式、结构图和专利摘要,讨论越来越激烈,但每个人都陷入了思维的“隧道”里——都在“如何让鞋带本身更牛”这个圈子里打转。
这时,一个名叫李维的年轻实习生,被安排来会议做记录,他全程没有发言,只是安静地听着,观察着,他没有材料学或工程学的背景,他的专业是心理学和人类行为学。
会议陷入僵局,主管疲惫地问:“李维,你有什么想法吗?随便说说。”
李维有些紧张,但他还是鼓起勇气说:“各位老师,我可能想得太简单了,但我在想,我们是不是一直在解决‘如何让鞋带不松’,而不是‘如何让鞋带看起来不松’?”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用看外星人的眼神看着他。
李维解释道:“我观察到,大多数时候,鞋带松了并不是立刻掉下来,而是因为跑步时鞋带两端晃来晃去,那种‘感觉要掉了’的焦虑感,比真的掉了更影响心情,即使鞋带没有完全散开,松垮的样子也不好看。”
他顿了顿,继续说:“我们能不能……不把重点放在鞋带本身,而是放在‘鞋带两端’上?”
这个想法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主管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思路:“说下去。”
李维受到鼓舞,思维开始发散:“我们能不能在鞋带的两端,各加上一个……一个‘小帽子’?”
“小帽子?”工程师B皱起了眉头,“你是说塑料帽?那有什么用?”
“不,不一定是帽子,”李维快速地画着草图,“它可以是任何东西,一个有重量的、漂亮的金属装饰扣?当鞋带系好后,把这个扣子滑到最顶端,它的重量会自然地把鞋带向下拉紧,形成一个固定的力,让它很难自己松开,它还能盖住那个最丑的结。”
“对啊!”用户体验设计师C恍然大悟,“这解决了‘心理安全感’的问题!用户看到那个扣子,就会觉得‘这下肯定稳了’,他甚至不会去想鞋带会不会松,这还能成为一个时尚元素,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样式的扣子。”
“这比磁力、齿轮简单一万倍!”材料学家A也兴奋起来,“只需要一个简单的金属件,成本极低,几乎没有重量,还能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一个原本需要投入巨额研发经费、运用尖端科技的难题,因为一个“门外汉”从完全不同的角度——从“用户的心理感受”而非“物品的物理属性”——切入,迎刃而解。
故事的启示
这就是发散性思维的力量。
-
打破思维定势:当所有人都聚焦于“鞋带”本身时,李维把注意力转移到了“鞋带的末端”和“用户的心理感受”上,他跳出了问题的固有框架,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
连接不相关的领域:李维将运动鞋设计与心理学、时尚设计联系起来,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人类行为学)为工程问题提供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伟大的创新往往发生在不同领域的交叉点上。
-
重新定义问题:他将“如何制造不松的鞋带”这个问题,重新定义为“如何让用户感觉鞋带不会松,并看起来更美观”,问题的改变,直接引向了更简单、更优雅的解决方案。
-
“初学者心态”的价值:李维因为没有被行业内的“标准答案”和“专业术语”所束缚,所以能像一张白纸一样,从一个最朴素、最根本的用户体验出发进行思考,这提醒我们,最有价值的想法恰恰来自于那些“不懂规则”的人。
下次当你遇到一个难题,百思不得其解时,不妨试试“李维的方法”:
- 暂时放下:先停下来,不要在同一个思路上死磕。
- 换个角度:如果从“解决”的角度想不通,试试从“预防”或“掩盖”的角度呢?
- 跨界联想:这个问题在其他领域(比如自然、艺术、历史)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 回归初心:我们最初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那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发散性思维,不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而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地探索多种可能性的能力,它就像在黑暗的房间里,不只盯着已知的那一盏灯,而是勇敢地打开所有窗户,让光从四面八方照进来,你总能找到那条通往惊喜的、意想不到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