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体系总览
- 核心思想:人地关系
- 可持续发展观:谋求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
- 对立统一:人类活动受自然环境影响,同时深刻地改造着地理环境。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地球表层系统)
宇宙中的地球
* **地球的宇宙环境**
* **天体系统**: 地月系 → 太阳系 → 银河系 → 可见宇宙
*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 影响:为地球提供光热;维持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
*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风(影响地球磁场、无线电短波通信)
*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 普通性: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 特殊性:存在生命(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
* **地球的圈层结构**
* **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 **内部圈层**
* 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P、横波S)
* 结构:地壳(最薄)、地幔(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地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 **地球的圈层结构**
* **地球的圈层结构**
* **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 **内部圈层**
* 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P、横波S)
* 结构:地壳(最薄)、地幔(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地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 **地球的形态**
* **地球的形状**: 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椭球体。
*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 **地球的运动**
* **自转**
*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
* 周期:恒星日(真正周期,23时56分4秒)、太阳日(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
* 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北右南左,赤道无)、对地球形状的塑造。
* **公转**
* 方向:自西向东
*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1月初,远日点7月初)
* 周期:恒星年(真正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季节更替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
* **黄赤交角**: 23°26′(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
* **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
* **地球运动的意义**
* **昼夜长短变化**: 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极昼);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极夜);春分/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春分/秋分日,直射赤道。
* **四季和五带划分**
* 四季:天文四季(夏至、秋分、冬至、春分);气候四季(3-5月春,6-8月夏,9-11月秋,12-2月冬)。
* 五带:热带(有直射)、温带(无直射无极昼极夜)、寒带(有极昼极夜)。
大气环境
* **大气的受热过程**
* **能量来源**: 根本是太阳辐射,直接是地面辐射。
* **过程**: 太阳辐射 → 地面增热 → 地面辐射 → 大气增热 → 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 **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 **热力环流**
* **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
* **形成过程**: 冷热不均 → 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下沉) →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 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 **典型应用**: 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 **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风的原始动力)。
* **受力分析**:
*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右左,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 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减小风速,改变风向。
* **风向**: 近地面为斜穿等压线;高空为与等压线平行。
*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 **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哈德莱环流)、中纬环流(费雷尔环流)、高纬环流(极地环流)。
* **气压带和风带**:
* 七个气压带:赤道低、副高、副极地低、极地高。
* 六个风带:信风(东北/东南)、西风(西南/西北)、极地东风(东北/东南)。
* **季节移动**: 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月(北半球,陆高陆低,副极地低压断裂为低压中心);7月(北半球,陆低陆高,副热带高压断裂为高压中心)。
* **常见的天气系统**
* **锋面系统**
*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带来大风、降温、雨雪天气。(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
*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带来连续性降水。
* 准静止锋:来回摆动,带来持续性天气。(如:江淮准静止锋——梅雨;昆明准静止锋——贵阳“天无三日晴”)
* **气压系统**
* 气旋(低压):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台风/飓风)
* 反气旋(高压):中心气流下沉,多晴朗干燥天气。(伏旱、寒潮)
* **气候**
* **气候形成因素**: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面状况(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
* **世界气候类型**
* **热带**: 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风、热带沙漠气候。
*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地中海气候。
* **温带**: 温带季风、温带海洋性、温带大陆性气候。
* **寒带**: 苔原、冰原气候。
* **高山/高原气候**。
水环境
* **自然界的水循环**
* **类型**: 海上内循环(最大)、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最重要)。
*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 **意义**: 联系四大圈层;更新水资源;塑造地表形态。
*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 **影响因素**: 盛行风、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
* **模式**: 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顺南逆);北半球中高纬度气旋型大洋环流(逆时针)。
* **洋流分布**:
* 太平洋: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等。
* 大西洋: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等。
* **地理意义**:
* 对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 对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形成大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
* 对航海:顺流加速,逆流减速;高纬度寒流常伴随海雾。
* 对污染: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 **水资源分布**: 不均衡(空间:夏秋多,冬春少;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影响经济活动类型和规模。
* **水资源危机**: 产生原因(自然、人为)。
* **解决措施**: 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海水淡化)、节流(提高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工业循环用水、倡导节水)。
地表形态的塑造
* **内力作用**
*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水平、垂直)、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高山和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 **板块构造学说**:
* 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 **边界类型**:
* 生长边界(张裂):海岭、裂谷、东非大裂谷。
* 消亡边界(碰撞):海沟、岛弧、造山带(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脉)。
* **外力作用**
* **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 **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 **流水作用**:
* 侵蚀:峡谷、瀑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 堆积:冲积扇(出山口)、冲积平原(中下游)、河口三角洲(入海口)。
* **风力作用**:
* 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
* 堆积:沙丘、沙垄、黄土高原(风力堆积)。
* **冰川作用**: U型谷、峡湾、冰斗、角峰。
*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积极影响(修建梯田、挖运河);消极影响(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不合理采矿导致地面塌陷)。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含义**: 各要素(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 **表现**: “牵一发而动全身”(如:热带雨林破坏 → 气候变干 → 水土流失 → 生物多样性减少)。
*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含义**: 不同地域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等因素不同,形成不同的自然带。
* **地域分异规律**:
*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热量为基础,南北方向更替。
*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水分为基础,东西方向更替。
*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 水热状况随海拔变化,垂直方向更替。
* **非地带性现象**: 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自然带的分布不规律。(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东侧是巴塔哥尼亚沙漠)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人类活动系统)
人口与城市
* **人口的数量变化**
* **人口自然增长**: 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 **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
* **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增长过快,压力大);发达国家(增长过慢甚至负增长,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 **人口的合理容量**
* **环境承载力**: 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 **人口合理容量**: 有效、健康地保障人类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且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人口规模。
* **人口的迁移**
* **概念**: 改变定居地,跨越行政区界线。
* **影响因素**:
* **推力**: 原地不利因素(如战争、灾害、贫困)。
* **拉力**: 新地有利因素(如和平、机会、收入)。
* **影响**:
* **对迁入地**: 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可能带来就业、社会压力。
* **对迁出地**: 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与外界联系;但也可能导致人才流失、老龄化。
* **城市的空间结构**
* **功能区**: 商业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住宅区(最广泛)、工业区(沿交通线、下风向)。
*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 **城市体系**
* **等级**: 城市规模、服务功能、辐射范围不同。
* **关系**: 高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广,能提供低等级城市的服务;低等级城市数量多,分布广。
* **城市化**
* **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 **动力**: 经济发展(工业化是主要动力)。
* **问题**: 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水、噪声污染)、社会问题(就业困难、犯罪率上升)。
* **对策**: 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公共交通;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设“生态城市”、“海绵城市”。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 **区位因素**:
*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
*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 **季风水田农业**: 东亚、东南亚、南亚(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 **混合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良性生态系统、有效安排农事活动)。
* **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澳大利亚、新西兰(干旱、半干旱地区)。
* **乳畜业**: 西欧、中欧、北美五大湖周围、澳大利亚、新西兰(靠近市场,饲料充足)。
*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
* **区位因素**:
* 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动力。
*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市场、劳动力、政策、科技、集聚。
* **工业导向类型**: 原料导向、市场导向、动力导向、劳动力导向、技术导向。
* **工业集聚与分散**:
* **集聚**: 降低成本,提高规模效益和协作效率。
* **分散**: 利用各地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开拓市场。
* **工业地域**: 工业城市(如鞍山)、工业小区(如“意大利新兴工业小区”)。
*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 **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 铁路:运量大、速度较快、连续性好。
* 公路:灵活方便、周转快。
* 水路:运量大、成本低、速度慢。
* 航空:速度快、运量小、成本高。
* 管道:连续性强、运量大、损耗小。
* **布局原则**: 综合考虑、因地制宜、适度超前。
*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沿交通线(铁路、公路)扩展。
* **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高速公路沿线)。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 **崇拜自然**: 采集狩猎时代。
* **改造自然**: 农业文明时代。
* **征服自然**: 工业文明时代(人地对立)。
* **谋求人地协调**: 后工业文明时代(可持续发展)。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 **原则**: 公平性(代内、代际)、持续性(核心)、共同性。
* **内涵**: 生态、经济、社会持续性的统一。
*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 **战略**: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
* **途径**: 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推广清洁生产;加强环保法规和监督。
第三部分:区域地理 (人地关系的具体实践)
- 区域定位与分析方法
- 定位: 纬度、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 分析框架:
-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
- 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
- 人地关系分析: 优势、劣势、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 世界地理
- 大洲: 亚洲(地形复杂、季风气候显著)、欧洲(地势低平、温带海洋性气候典型)、非洲(高原大陆、热带气候为主)、北美洲(三大地形区、气候多样)、南美洲(世界人种大熔炉、热带雨林气候广)、大洋洲(独占一块大陆、气候呈半环状)、南极洲(冰雪高原、酷寒、干燥、烈风)。
- 主要国家: 日本(岛国、经济发达、资源贫乏)、印度(人口大国、农业与IT并重)、德国(欧洲经济“火车头”)、俄罗斯(资源大国、横跨欧亚)、美国(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地区专门化)、巴西(热带雨林、足球王国)、澳大利亚(独占大陆、骑在羊背上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 中国地理
- 自然地理特征:
- 疆域与行政区划: 陆地面积960万km²,邻国14个,濒临四海一洋。
- 地形地势: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 气候: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
- 河流与湖泊: 外流河(受季风影响,汛期明显)、内流河;五大淡水湖、青海湖。
- 人文地理特征:
- 人口与民族: 人口分布不均(黑河-腾冲线);56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 农业: 东部季风区以种植业为主,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畜牧业为主,青藏高寒区以高寒牧业和河谷农业为主。
- 工业: 沿海、沿江、沿铁路线分布;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 交通: “五纵三横”铁路网;高速公路、航空、管道运输发展迅速。
- 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
- 四大地理区域: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 重点区域: 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生态优先)、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粤港澳大湾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自然地理特征:
第四部分:地理信息技术 (研究工具)
- 遥感
- 概念: 远距离不接触地物,通过传感器获取其信息。
- 特点: 探测范围大、获取速度快、动态监测。
- 应用: 资源普查、灾害监测(洪水、地震)、环境监测、工程建设。
- 全球定位系统
- 概念: 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
- 特点: 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率。
- 应用: 导航(汽车、飞机)、定位(测量、救援)、农业(精准农业)。
- 地理信息系统
- 概念: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 功能: 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可视化。
- 应用: 城市管理(交通、物流)、环境保护、资源调查、灾害评估。
- 数字地球
- 概念: 全方位、多分辨率、三维的虚拟地球。
- 核心思想: 用数字化的手段统一处理地球问题。
使用建议:

- 打印出来:将此思维导图打印出来,作为复习的“地图”。
- 分块学习:每次只专注于一个或几个分支,深入理解其内部联系。
- 自己动手画:尝试不看书,凭记忆画出完整的思维导图,这是最高效的记忆方法。
- 填充细节:在每个主干下,用不同颜色的笔填充具体的知识点、案例、图表和数据。
- 联系实际:将书本知识与新闻时事、生活现象联系起来,思考其背后的地理原理。
希望这份思维导图能帮助你构建起高中地理的知识框架,祝你学习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