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思维如何决定现实?3个最新案例颠覆认知!

“思维决定存在”的核心思想是:我们的思想、信念、认知和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所处的现实、我们的行为以及我们的人生体验。

思维如何决定现实?3个最新案例颠覆认知!-图1

以下是几个不同层面的具体例子:


哲学层面:经典的认知实验

a. 柏拉图的“洞穴寓言”

这是最经典的例子之一。

  • 思维:一群人自出生起就被锁在洞穴里,只能看到墙壁上由火光投射出的影子,他们把这些影子当作唯一的真实,这就是他们的“思维”或“世界观”。
  • 存在:他们的“存在”就是生活在洞穴的阴影中,把影子当作现实,对洞外的阳光、世界一无所知。
  • 决定关系:当他们中一人挣脱枷锁,走出洞穴,看到真实的太阳和世界时,他最初的思维(“影子就是一切”)被彻底颠覆,新的思维(“世界是光明和立体的”)决定了他全新的“存在”体验,反之,如果他没有走出洞穴,他的思维将永远决定他狭隘的存在。

b.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Cogito, ergo sum)

这个命题本身就是“思维决定存在”的极致体现。

  • 思维: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怀疑一切感官经验、甚至怀疑自己身体的存在,但当他怀疑时,他发现“正在怀疑”这个思维活动本身是无可置疑的。
  • 存在:因为这个思维活动的必然存在,从而推导出“我”这个思维主体的存在。
  • 决定关系:是“思考”这个行为,决定了“我”的存在,没有思维,存在便无从谈起。

心理学层面:心态与认知的力量

a. 自我实现预言

这是心理学中最著名的例子之一。

  • 思维:一个人内心深处相信自己会成功(或失败),这种信念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
  • 存在:这种思维会驱动他的行为,相信自己会成功的人,会更积极地寻找机会、勇于尝试、坚持不懈,最终真的成功了,反之,认为自己会失败的人,会畏首畏尾、轻易放弃,最终真的失败了
  • 决定关系:是“我一定会成功”或“我注定会失败”这个思维模式,决定了最终“成功”或“失败”的存在结果

b. 认知行为疗法

这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其核心理念就是“思维决定情绪和行为”。

  • 思维:一个人遇到挫折时,他的自动化思维可能是“我一无是处,我总是搞砸事情”。
  • 存在:这种思维会让他感到绝望、沮丧,并导致他回避挑战、自我放弃的行为,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 决定关系:CBT疗法的目标就是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这种非理性的“思维模式”,当思维转变为“这次没做好,但我可以从中学到东西,下次可以做得更好”时,他的情绪(变得平和、有动力)和行为(积极解决问题)都会随之改变,从而改变了他的“存在”状态。

社会与文化层面:集体观念的塑造

a. 品牌与营销

  • 思维:通过广告、文化叙事,营销人员成功地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一种观念:拥有某个品牌(如苹果、耐克、LV)代表着品味、成功、身份或潮流
  • 存在:这种思维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市场,人们愿意为这个品牌支付高昂的溢价,购买产品后,他们感觉自己真的变得更“酷”、更“成功”了,产品本身的功能价值被其“符号价值”(即思维赋予的价值)所超越。
  • 决定关系:是“LV=尊贵”这个集体思维,决定了消费者购买和使用LV包后的社会存在感和身份认同

b. 社会刻板印象

  • 思维:一个社会普遍存在某种刻板印象,某个地区的居民都很懒散”或“某个性别的数学能力不行”。
  • 存在:这种思维会影响该地区或该性别成员的机会,企业在招聘时可能会潜意识地避开“懒散地区”的求职者;老师可能会对某个性别的学生数学能力期望更低,久而久之,这些外部限制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和发展,使得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自我实现”。
  • 决定关系:是“他们就是这样”的集体偏见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某个群体成员在现实中获得的资源和机会,即他们的社会“存在”。

个人生活层面:日常心态的体现

a. 半杯水的故事

  • 思维:面对半杯水,悲观的人想:“唉,只剩半杯了。” 乐观的人想:“太好了,还有半杯呢!”
  • 存在:悲观者的思维让他感到失落和焦虑,可能会抱怨口渴,乐观者的思维让他感到满足和希望,可能会觉得足够解渴或还有补充的空间。
  • 决定关系:面对完全相同的客观存在(半杯水),不同的思维解读,决定了截然不同的主观存在体验(情绪和感受)。

b. 挑战与机遇

  • 思维:面对一个困难的项目,一个人可能认为“这太难了,我肯定完成不了,简直是折磨”,另一个人则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能让我提升很多技能”。
  • 存在:前者可能会拖延、焦虑、最终表现不佳,甚至影响健康,后者则会积极规划、主动学习、享受过程,最终不仅完成任务,还收获了成长和自信。
  • 决定关系:是将困难视为“威胁”还是“挑战”的思维框架,决定了个人在面对该事件时的行为路径和最终结果

“思维决定存在”并非指凭空想象就能改变物质世界(比如心想事成变成亿万富翁),而是强调:

  1. 主观现实的塑造:我们的思维决定了我们如何解读体验客观世界。
  2. 行为的驱动力:我们的思维是驱动我们行为的内在程序。
  3. 结果的导向标:长期、稳定的思维模式,会引导我们走向不同的人生结果

通过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信念系统和认知框架,我们确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自己的“存在”状态,活出不同的人生。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