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AI时代,思维与存在谁决定谁?

“思维与存在”(Mind and Being,或译为“意识与物质”)是哲学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被称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它探讨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以及思维(精神、意识、观念)与存在(物质、世界、客观实在)之间的关系如何。

AI时代,思维与存在谁决定谁?-图1

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本体论问题(世界的本原问题)

这个方面追问:什么是世界的本原?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

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史上的哲学家被划分为两大基本阵营:

唯物主义

  • 核心观点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是第二性的。
  • 基本主张
    •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的机能。
    • 先有物质世界,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 发展历程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如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源”,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金、木、水、火、土),他们试图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寻找世界的统一性。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如霍布斯、费尔巴哈,他们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未能科学解释意识的起源。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这是最科学、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唯心主义

  • 核心观点思维(意识)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质)是第二性的。
  • 基本主张
    • 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独立存在的。
    • 物质世界要么是意识的产物(如上帝、绝对精神),要么是依赖于意识的表象。
  • 两种基本形式
    •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个人的主观精神(感觉、经验、心灵)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我”的感觉、观念的集合,代表人物有英国的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中国的陆九渊和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个人主观意识之外,存在一个独立的“客观精神”(如柏拉图的“理念世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宗教中的“上帝”),这个客观精神是世界的创造者和本原,物质世界只是这个客观精神的体现或外化。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认识论问题(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这个方面追问:我们能否认识这个世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可知论

  • 核心观点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 代表人物:绝大多数唯物主义者和部分唯心主义者都持可知论观点。
    • 唯物主义者(如费尔巴哈、马克思)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只要坚持实践,我们就可以不断接近对客观真理的认识。
    • 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认为,世界本质上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展开和自我认识,因此世界在本质上是可知的。

不可知论

  • 核心观点世界是不可知的,或者至少是不能完全被认识的。 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我们的感觉),而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物自体)。
  • 代表人物: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康德是典型代表。
    • 休谟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官经验,我们无法超越经验去认识事物的因果规律等。
    • 康德则提出了著名的“现象”与“物自体”(或译“自在之物”)的区分,我们只能认识被我们的感官和知性结构所整理过的“现象世界”,而那个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物自体”则是永远不可知的。

总结与现代意义

问题的方面 核心问题 主要阵营 核心观点
本体论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 唯物主义 存在(物质)第一,思维(意识)第二。
唯心主义 思维(意识)第一,存在(物质)第二。
认识论 思维能否反映存在? 可知论 世界可以被认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 世界不可知,或不能完全被认识。

为什么“思维与存在”如此重要?

  1. 是哲学的“总开关”: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哲学家在所有其他哲学问题(如自由意志、道德、真理、美等)上的基本立场,一个唯物主义者在讨论“自由”时,会从社会物质条件出发;而一个唯心主义者则可能从个人精神的自主性出发。

  2. 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科学活动的前提是承认一个客观、可知的物质世界的存在,并承认可以通过实践去探索它,这本质上是一种唯物主义的立场,各种神秘主义、宿命论等则常常带有唯心主义或不可知论的色彩。

  3. 对我们个人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 世界观:你相信世界是由客观规律支配的物质实体,还是由某种精神力量或个人意志主导的?这决定了你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机遇与挑战。
    • 方法论:你是倾向于通过实践、观察、实验来解决问题,还是更依赖直觉、灵感或某种超自然的力量?这决定了你如何行动。
    • 价值观:你认为人的价值在于改造客观世界,还是在于追求内心的精神境界?这深刻影响着你的生活目标和人生选择。

“思维与存在”这个问题,不仅是哲学家们在书斋里的思辨,它根植于我们每个人对世界和自身的根本看法,是我们思考和行动的底层逻辑。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