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 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计算机组成原理
计算机系统概述
- 1 基本概念
-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 五大部件: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 核心思想:存储程序、顺序执行
- 计算机的层次结构
- 微程序级 / 逻辑门级
- 微体系结构级 (本课程核心)
- 指令系统级
- 操作系统级
- 汇编语言级
- 高级语言级
- 应用语言级
-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 2 性能指标
- 基本性能
- 吞吐量:单位时间内处理的信息量
- 响应时间: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
- CPU时钟周期:时钟频率的倒数
- CPU性能
- CPI (Cycles Per Instruction):执行一条指令所需的平均时钟周期数
- IPS (Instructions Per Second):每秒执行百万条指令数
- FLOPS (Floating-point Operations Per Second):每秒执行浮点运算次数
- 性能公式
CPU执行时间 = (指令条数 × CPI) / 主频CPU执行时间 = CPI × CPI / 主频MIPS = 主频 / (CPI × 10⁶)
- 基本性能
数据的表示与运算
- 1 数值数据的表示
- 进位制
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十进制及其转换

- 定点数与浮点数
- 定点数
- 纯整数:符号位 | 数值位
- 纯小数:符号位 | 数值位
- 表示范围有限
- 浮点数 (IEEE 754标准)
- 格式:
符号位(S) | 阶码(E) | 尾数(M) - 规格化:
M的最高位为1 (或隐含1) - 特殊值:无穷大、非数、0
- 格式:
- 定点数
- 进位制
- 2 非数值数据的表示
- 字符编码
- ASCII码
- Unicode / UTF-8
- 图像编码
像素、位图、矢量图
- 字符编码
- 3 数据校验
- 奇偶校验码:简单,检错,无法纠错
- CRC循环冗余校验码:检错能力强
- 海明码:既能检错又能纠错
- 4 算术逻辑运算
- 定点数加减运算
- 补码加减法:
[A+B]补 = [A]补 + [B]补 - 溢出判断:双符号位法 / 单符号位进位判断法
- 补码加减法:
- 定点数乘除运算
- 原码乘除法 (符号位与数值位分开运算)
- 补码乘除法 (Booth算法)
- 浮点数运算
- 对阶:小阶向大阶看齐
- 尾数相加/减
- 规格化
- 舍入
- 判溢出:阶码溢出
- 定点数加减运算
存储系统
- 1 存储器层次结构
- 目的:解决速度、成本、容量之间的矛盾
- Cache-主存-辅存 三级结构
- 程序访问的局部性原理
- 时间局部性
- 空间局部性
- 2 主存储器
- 基本组成:存储体、地址寄存器、数据寄存器、读写控制电路
- 随机存取存储器
- SRAM (静态RAM):速度快,不需要刷新,用于Cache
- DRAM (动态RAM):集成度高,需要刷新,用于主存
- 只读存储器
- MROM, PROM, EPROM, EEPROM, Flash Memory
- 主存与CPU的连接
- 地址线:选择存储单元
- 数据线:传输数据
- 控制线:读/写控制
- 主存扩展
- 位扩展:增加存储字长
- 字扩展:增加存储单元数量
- 3 高速缓存
- 工作原理:基于局部性原理,用速度快但容量小的Cache存放主存中活跃数据的副本
- 地址映射
- 直接映射:简单,冲突率高
- 全相联映射:灵活,比较器复杂
- 组相联映射:折中方案
- 替换算法
- LRU (最近最少使用):性能好,实现复杂
- FIFO (先进先出):实现简单,性能一般
- 随机替换
- 写策略
- 写直达:同时写入Cache和主存,简单但慢
- 写回:只写Cache,替换时写回主存,快但复杂
- 4 辅助存储器
- 硬盘
- 结构:盘片、磁头、主轴电机
- 性能指标:平均寻道时间、平均旋转延迟、数据传输率
- 固态硬盘
- 优点:速度快、抗震、低功耗
- 原理:基于闪存
- 硬盘
指令系统
- 1 指令格式
- 操作码:指出指令的功能
- 地址码:指出操作数的地址或结果地址
- 指令字长度:一个指令占用的位数
- 寻址方式:如何找到操作数
- 2 寻址方式
- 立即寻址:操作数在指令中
- 直接寻址:操作数地址在指令中
- 间接寻址:指令给出的是操作数地址的地址
- 寄存器寻址:操作数在寄存器中
- 寄存器间接寻址:寄存器中存放的是操作数地址
- 相对寻址:
PC + A,用于转移指令 - 基址寻址:
BR + A,用于程序重定位 - 变址寻址:
IX + A,用于处理数组
- 3 指令类型
- 数据传送类:
MOV,PUSH,POP - 算术逻辑运算类:
ADD,SUB,AND,OR - 程序控制类:
JMP(无条件跳转),JZ(结果为0跳转),CALL(子程序调用),RET(返回) - 输入/输出类:
IN,OUT
- 数据传送类:
中央处理器
- 1 CPU的功能和基本结构
- 功能:指令控制、操作控制、时间控制、数据加工
- 基本组成
- 运算器:ALU (算术逻辑单元),通用寄存器,状态寄存器
- 控制器:指令控制单元,时序发生器
- 2 数据通路
- 概念:数据在CPU内部各部件之间流动的路径
- 总线结构:单总线、多总线
- 3 指令周期
- 取指周期:从内存中取出指令
- 间址周期:获取有效地址
- 执行周期:执行指令功能
- 中断周期:处理中断
- 4 控制方式
- 硬布线控制器:使用组合逻辑电路,速度快,设计复杂
- 微程序控制器
- 思想:将每条机器指令的控制信号序列编写成一个“微程序”
- 组成:控制存储器、微指令寄存器、微指令地址寄存器
- 优点:设计规整、易于修改和扩展
- 缺点:比硬布线慢
- 5 数据通路与控制器设计
- 组合逻辑 (硬布线) 设计方法
- 微程序设计方法
总线系统
- 1 总线的基本概念
- 定义:连接多个部件的一组共享通信线路
- 分类
- 按功能: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
- 按连接部件:片内总线、系统总线、通信总线
- 2 总线仲裁
- 集中式仲裁
- 链式查询:结构简单,优先级固定
- 计数器定时查询:优先级可以改变
- 独立请求:响应速度快,控制线多
- 分布式仲裁
- 集中式仲裁
- 3 总线定时
- 同步定时:由统一的时钟信号控制,简单但不灵活
- 异步定时:采用“请求-应答”方式,灵活但复杂
- 4 总线标准
- 系统总线:PCI, PCI Express
- 外设总线:USB, SATA, HDMI
输入/输出 系统
- 1 I/O接口
- 功能:数据缓冲、格式转换、设备选择、状态检测
- I/O端口编址
- 统一编址:I/O端口与内存单元统一地址空间
- 独立编址:I/O端口有独立的地址空间
- 2 I/O方式
- 程序查询方式:CPU主动查询I/O状态,效率低
- 中断方式:I/O完成后主动通知CPU,解放CPU
- DMA方式 (直接存储器存取)
- 核心思想:数据传输由DMA控制器完成,CPU只在传输开始和结束时介入
- 优点:传输速度快,CPU负担小
- 传送过程:请求、响应、传输、结束
- IO通道方式:更高级的DMA,可以执行简单的通道程序
其他
- 流水线技术
- 思想:指令的取指、译码、执行等步骤并行化
- 吞吐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指令数
- 加速比:不使用流水线的执行时间 / 使用流水线的执行时间
- 流水线冲突:结构冲突、数据冲突、控制冲突
- RISC与CISC
- CISC (复杂指令集计算机):指令数量多,功能复杂,周期不固定
- RISC (精简指令集计算机):指令数量少,格式规整,单周期执行,大量寄存器
总结与关联
这个思维导图展示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完整知识体系,学习时,应重点关注数据通路和控制信号这两条主线,理解CPU是如何在时钟的驱动下,通过总线与存储器和I/O设备协同工作,最终执行指令系统中的指令来完成任务的,理解了这些核心部件如何交互,就掌握了计算机组成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