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2025广西高考报名条件有哪些新变化?

2025年广西高考报名条件主要围绕“户籍”“学籍”两大核心要素展开,分为普通高考和“3+2”中职对口升学考试两种类型。

2025广西高考报名条件有哪些新变化?-图1


总体报名基本要求

所有考生在报名时,都必须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1.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 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3. 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
  4. 户籍和学籍符合规定。 (这是最关键、最复杂的部分)

详细报名条件分类

(一) 报名参加普通高考(全国统考)的考生

这类考生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其报名条件(尤其是户籍要求)有显著区别:

具有广西常住户口的考生

这是最直接的一类考生,报名条件相对宽松。

  • 基本条件:满足上述“总体报名基本要求”。
  • 户籍要求
    • 考生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其中至少一人的户籍在广西,且户籍迁入广西时间须满足一定的年限要求。
    • 对于2025年考生,通常要求户籍迁入广西的时间截止到高考报名当年(2025年)8月31日之前
  • 学籍要求
    • 考生须具有广西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学籍,并实际就读。
    • 如果是区外户籍迁入广西的考生,还需要满足相应的学籍年限要求,例如要求在广西高级中等教育学校连续就读三年(从高一第一学期起)。

外来人员随迁子女考生

这是针对在广西长期居住的非广西户籍考生子女的政策,体现了“异地高考”的导向。

  • 基本条件:满足上述“总体报名基本要求”。
  • 核心条件(“三非”考生):考生本人为非广西户籍,其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为非广西户籍,且考生本人具有广西高中阶段学校学籍。
  • 具体报名资格(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 户籍条件:考生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在广西流入地(即考生就读高中所在地)的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连续居住满 3年以上(截止到高考报名当年8月31日)。
    2. 社保条件:考生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在广西的合法稳定职业(含灵活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含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连续满3年以上(截止到高考报名当年8月31日)。
    3. 学籍条件:考生本人具有广西高中阶段学校连续三年完整学籍,并从高一年级起在流入地学校实际就读。

其他特殊情况的考生

  • 因户籍制度造成“人户分离”的考生:例如户籍在广西某市,但学籍在另一市,只要满足户籍和学籍的基本年限要求,即可在学籍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报名。
  • 华侨、港澳台考生:此类考生需遵循国家专门针对华侨、港澳台居民制定的高考报名政策,通常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明文件(如“华侨身份证明”、“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等)。

(二) 报名参加“3+2”中职对口升学考试的考生

这类考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目标是升入高等职业院校。

  • 基本条件:满足上述“总体报名基本要求”。
  • 资格要求
    • 考生必须是广西区内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
    • 往届毕业生除了毕业证外,还需提供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 户籍要求:通常要求考生本人具有广西区常住户口,且户籍迁入广西的时间也需满足一定年限(具体年限参照当年普通高考的户籍要求执行)。
    • 学籍要求:考生必须是广西区内中等职业学校的正式学籍学生,并完成规定学业。

不予报名或报名资格受限的情况

根据规定,以下人员不得报名参加高考:

  1. 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在校生。
  2. 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如高一、高二学生)。
  3. 因违反国家教育考试规定,被给予暂停参加高考处理且在停考期内的考生。
  4. 因触犯刑法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5. “高考移民”考生:即不符合广西户籍和学籍政策,通过不正当手段将户籍和学籍迁入广西以获取报考资格的考生,这是严厉打击的对象。

重要提醒

  1. 官方为准:以上信息是基于2025年广西招生考试院发布政策的概括性总结。最准确、最权威的报名条件,请务必查阅当年由“广西招生考试院”官方网站发布的《关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原文。
  2. 时间节点:报名条件中对户籍、社保、学籍的年限要求(如“3年以上”)都有非常严格的时间截止点,通常是“截止到高考报名当年的8月31日”,考生和家长需要精确计算。
  3. 材料准备:报名时需要准备的材料非常繁多,包括但不限于:身份证、户口本、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证书(或同等学力证明)、高中学籍证明、随迁子女考生还需提供居住证、社保证明等,务必提前准备好所有材料的原件和复印件。
  4. 政策咨询:如果在报名资格上存在疑问,应及时向所在学校(高中或中职)的招生办公室咨询,或直接联系当地、市招生考试院进行确认,以免因理解偏差而错过报名或导致资格审核不通过。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