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法治与法治思维,当前如何准确把握其内涵?

法治

“法治”(Rule of Law)是一个宏大的政治学和法学概念,指的是一种以法律为最高权威进行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制度和状态,它强调的是一种良法善治的理想模式,与“人治”(Rule by Man)相对。

法治与法治思维,当前如何准确把握其内涵?-图1

核心内涵

法治不仅仅是“有法可依”,更强调法律的良善、权威和有效实施,其核心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法律至上: 这是法治最根本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包括政府、政党和公民,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活动,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法律是社会最高的行为准则,是判断是非曲直的最终标准。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普遍适用,一视同仁,无论身份、地位、财富、权力如何,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这意味着:
    • 平等适用:法律规则同样适用于所有人。
    • 平等保护:法律保护所有人的合法权益,不偏袒任何一方。
    • 平等追究:任何违法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同等追究。
  • 权力制约与监督: 法治的核心是“治官”而非“治民”,它要求国家权力(立法、行政、司法)的运行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格约束和有效监督,防止权力被滥用,这通常通过分权制衡、程序正义、司法独立、公民监督等机制来实现。
  • 程序正义: 实体正义(结果的公正)固然重要,但法治更强调通过公正、公开、透明的程序来达成结果,这意味着权力的行使必须遵循法定程序,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避免“暗箱操作”和随意性。
  • 权利保障与救济: 法治的终极目标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必须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如司法诉讼、行政复议等),使“无救济则无权利”落到实处。
  • 良法之治: 法治所依之“法”,本身必须是“良法”,即法律的内容必须符合公平、正义、自由、人权等基本价值,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的共同意志,恶法非法,这是法治的应有之义。

法治与人治的区别

特征 法治 人治
权威来源 法律的权威 领导者或权威个人的意志
行为准则 普遍、稳定、公开的法律规则 领导者的个人命令、批示和喜好
权力基础 权力在法律之下,受法律制约 权力在法律之上,不受制约
社会状态 可预测、稳定、公平 不确定、随意、因人而异
最终目标 保障公民权利,限制公权力 维护统治,实现个人意志

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Legal Thinking / Thinking According to Law)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它要求人们在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时,自觉运用法治的理念、原则和逻辑,如果说“法治”是目标状态,法治思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思想工具和行动指南

核心内涵

法治思维强调将法治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规则思维: 这是法治思维的基础,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法律是怎么规定的?”而不是“我想怎么做?”或“领导希望我怎么做?”,它要求以现行法律作为判断行为合法性的根本依据,不搞“法外开恩”或“法外施罚”。
  • 权利思维: 在思考问题时,既要关注自己的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它意味着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懂得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去维护。
  • 程序思维: 强调“过程决定结果”,认为只要程序是公正的,结果就具有正当性,它要求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严格遵守法定程序,保障各方的参与权和知情权,避免“结果导向”而忽视程序的正当性。
  • 责任思维: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这种思维要求行使权力时必须明确其边界和责任,对权力的行使后果负责,它反对只享受权力、不承担责任的行为。
  • 救济思维: 当发生纠纷或权利受损时,第一反应不是“找关系”、“上访”或“私了”,而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它相信并依赖司法、仲裁等正式的法律救济渠道来定分止争。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对比

思维方式 法治思维 人治思维
出发点 法律规则 个人意志或经验
判断标准 合法性 合目的性、合情理(个人视角)
行为模式 按程序办事,依法作为 随意性大,因人而异
解决问题路径 寻求法律救济,司法途径 托关系、找领导、信访
对权力的态度 权力有边界,需监督制约 权力无限,为我所用

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法治”与“法治思维”是目标与手段、宏观与微观、制度与观念的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 法治是法治思维的目标和前提。 一个国家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法治体系(良法、公正的司法、有效的权力制约),法治思维才有坚实的“土壤”和“用武之地”,如果法律本身是“恶法”,或者司法不公、权力横行,那么人们即使有法治思维,也可能在实践中处处碰壁,最终被迫放弃。

  2. 法治思维是法治建设的灵魂和动力。 再好的法律制度,如果人们没有法治思维,也会形同虚设,被束之高阁,法治思维能够推动法治的“落地生根”:

    • 对公民而言,法治思维促使他们自觉守法、用法、护法,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 对公权力行使者(特别是官员)而言,法治思维是“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思想基础,它能促使官员敬畏法律、恪守程序、承担责任,从而防止权力滥用,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 对整个社会而言,当法治思维成为普遍的社会共识和行为习惯时,法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实现从“制度法治”到“文化法治”的升华。
  • 法治是一种社会状态和制度安排,它要求法律至高无上,权力受到制约,权利得到保障,它回答的是“我们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
  • 法治思维是一种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它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以法律为准则,以权利为核心,以程序为保障,它回答的是“我们应该如何思考和行动”的问题。

建设法治国家,既要完善法律制度(构建法治),更要培育全社会的法治信仰和思维方式(培育法治思维),只有当制度与观念同频共振,法治的根基才能坚如磐石。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