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为你详细拆解一下哈师大保研主要看哪些成绩,以及它们各自的权重和重要性。

核心指标:综合测评成绩
这是保研资格评选的最终依据,也是最重要的成绩,哈师大的综合测评成绩通常按以下公式计算:
综合测评成绩 = 学业成绩 × 权重 + 综合表现 × 权重
各学院的具体权重可能略有差异,但普遍的构成比例如下:
- 学业成绩(占比通常在 70%-85%): 这是保研的基石,决定了你的下限。
- 综合表现(占比通常在 15%-30%): 这是你的加分项,决定了你的上限和竞争力。
分项详解
学业成绩(保研的“硬通货”)
这是指你大学前三年(或前六个学期)所有课程的加权平均成绩,这是综合测评中占比最高、最核心的部分。
- 计算方式:
- 绩点(GPA):这是最常见的方式,将每门课程的成绩(如90分)转换为绩点(如4.0),然后乘以该课程的学分,得到“学分绩点”,将所有课程的“学分绩点”相加,再除以总学分,得到加权平均绩点。
- 平均分:部分学院也可能直接计算所有课程的加权平均分。
- 包含范围:
- 通常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所有修读过的课程。
- 体育课、军事理论课等公共课成绩一般也会计算在内。
- 不含:通识选修课(部分学校)、重修成绩(部分学校只取最高分)、以及不计入总学分的课程。
- 重要性:
- 门槛:很多学院会设定一个最低的GPA或平均分门槛,比如专业排名前30%或前50%,达不到这个连参评资格都没有。
- 基石:你的学业成绩排名,直接决定了你在综合测评中的基本盘,学业成绩排名越高,保研的希望就越大。
综合表现(保研的“助推器”)
这部分是加分项,用于在学业成绩相近的同学中拉开差距,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科研创新(含金量最高):
- 学术论文: 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本人第二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普刊等发表的论文。
- 科研项目: 参与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创项目),并顺利结项,项目级别越高,排名越靠前,加分越多。
- 学科竞赛: 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的重要学科竞赛(如“挑战杯”、“互联网+”、数学建模、英语竞赛等)并获得奖项,竞赛的级别和奖项等级(国一、国二、省一等)直接影响加分多少。
- 专利/软件著作权: 申请并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
学生工作与社会实践:
- 学生干部经历: 担任校/院学生会、团委、社团的主要学生干部(如主席、副主席、部长等),并有相关考核证明。
- 荣誉称号: 获得校级、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
-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 参与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并获校级以上表彰。
-
其他加分项:
- 外语水平: 通过大学英语六级(CET-6)成绩优异,或拥有雅思、托福等高水平外语成绩证书。
- 第二学位/辅修: 获得第二学位或辅修专业的证书,且成绩优秀。
重要提醒和注意事项
-
以学院细则为准!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哈师大各学院会根据学校总的原则,制定自己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实施细则》。这个文件是保研的“宪法”,里面会明确规定:
- 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的具体权重。
- 哪些竞赛、论文、项目可以加分,以及具体的加分分值。
- 保研名额的分配方式(如按专业分配或按年级分配)。
- 其他特殊规定。 你一定要去自己学院的官网查找最新的这份文件,仔细研读。
-
关注排名,而非绝对分数 保研是“排位赛”而非“分数赛”,你的GPA是4.5还是4.0,远不如你在专业里排名第5还是第15重要,不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分数,更要关注自己在同年级、同专业中的相对排名。
-
尽早规划,全面发展 如果你的目标是保研,从大一就要开始规划。
- 大一、大二: 扎实学好每一门课,把GPA刷上去,这是基础。
- 大二、大三: 在保证学业的同时,有选择地参加1-2个含金量高的竞赛或大创项目,尝试发表论文,担任学生干部也可以锻炼能力,但不要占用太多学习时间。
-
信息渠道
- 学院官网: 最权威的信息来源,会发布通知和细则。
- 辅导员和班主任: 他们最了解学院的保研政策和流程,多向他们咨询。
- 直系学长学姐: 他们是“过来人”,有最直接的经验,可以告诉你哪些加分项最有效,需要注意什么。
一句话概括哈师大保研看什么成绩:
以学院公布的《保研细则》为最终依据,核心是“综合测评成绩”,学业成绩(GPA/平均分)”是基石,占大头;“综合表现(科研、竞赛、学生工作等)”是加分项,用于提升竞争力。
祝你学业顺利,成功上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