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2025秋八上物理思维导图最新版,期末复习必备?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八年级上册物理

2025秋八上物理思维导图最新版,期末复习必备?-图1


第一章 机械运动

  •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 单位
      • 长度单位:国际单位是
        • 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
        • 换算关系:1km = 1000m, 1dm = 0.1m, 1cm = 0.01m, 1mm = 0.001m, 1μm = 10⁻⁶m
      • 时间单位:国际单位是
        • 常用单位:时、分。
        • 换算关系:1h = 60min, 1min = 60s
    • 测量工具
      • 长度:刻度尺(最常用)、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 时间:秒表(停表)、钟表。
    • 测量方法与误差
      • 正确使用刻度尺
        • “看”: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 “放”: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 “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 “记”:记录数值和单位。
      • 误差
        • 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 特点:不可避免,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 减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或读数粗心等造成的,是应该可以避免的。
  • 运动的描述

    • 机械运动
      • 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 特点: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 参照物
      • 定义:在研究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
      • 特点:
        •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
        • 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 研究地面上的物体运动时,通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 运动的快慢

    • 速度
      • 定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 公式:v = s / t
      • 单位:国际单位是 米每秒
        • 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
        • 换算关系:1m/s = 3.6km/h
    • 匀速直线运动
      •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
      • 特点: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 速度是一个恒定不变的量。
    • 变速运动
      • 定义:快慢变化的运动。
      • 特点:速度的大小随时间变化。
      • 平均速度:v̄ = s_总 / t_总,它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
  • 测量平均速度

    • 实验原理v̄ = s / t
    •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秒表、金属片。
    • 关键步骤
      •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 s
      • 用秒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t
      • 利用公式计算平均速度
    • 注意事项:为了减小误差,应让斜面坡度小一些,小车运动得慢一些。

第二章 声现象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的产生
      • 条件:物体 振动
      •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 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
    • 声音的传播
      • 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
      • 真空不能传声。
      • 声以 声波 的形式传播。
    • 声速
      • 影响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 一般规律:v_固体 > v_液体 > v_气体
      • 常温(15℃)下,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 340m/s
    • 回声
      • 定义: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 应用:利用回声测距 s = (v × t) / 2
  • 声音的特性

    • 音调
      • 定义:声音的高低。
      • 决定因素:发声体振动的 频率
        • 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
        •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 人耳听觉范围:20Hz ~ 20000Hz。
      • 次声波:低于20Hz。
      • 超声波:高于20000Hz。
    • 响度
      • 定义:声音的强弱(大小)。
      • 决定因素:
        • 振幅:物体振动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 距离发声体的远近,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 音色
      • 定义:声音的特色。
      • 决定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 应用:闻其声知其人、分辨乐器。
  • 声的利用

    • 声与信息

      应用:B超、声呐、回声定位、监测次声波预测自然灾害。

    • 声与能量

      应用:超声波清洗、超声波碎石、超声波加湿器。

  •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噪声的定义
      • 物理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 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 噪声的等级与危害
      • 单位:分贝。
      • 90dB以上会严重影响听力。
    • 控制噪声的途径
      • 声源处控制:防止噪声产生(如消声器)。
      • 传播过程中控制:阻断噪声传播(如隔音墙、植树)。
      • 人耳处控制: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如耳塞)。

第三章 光现象

  • 光的传播

    • 光源
      • 定义: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
      • 分类: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灯泡、蜡烛)。
    • 光的传播规律
      •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应用: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激光准直。
    • 光线

      定义:为了表示光的传播路径而画的带箭头的直线。

    • 光速
      • 真空中最快,c = 3×10⁸ m/s
      • 空气中约等于真空中的光速。
      • 水中、玻璃中较慢。
  • 光的反射

    • 定义: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 反射定律
      • 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两线分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 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两种反射
      • 镜面反射:平滑表面,平行光反射后仍平行。
      • 漫反射:粗糙表面,平行光反射后向四面八方射出。
      •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
    • 可逆性:光路是可逆的。
  • 平面镜成像

    • 成像特点
      • 正立的虚像。
      • 像与物大小相等。
      •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 像与物的连线关于镜面对称。
    •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 应用
      • 成像:镜子、潜望镜。
      • 改变光路:潜望镜。
    • 实像与虚像
      •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光屏能承接。(如小孔成像)
      • 虚像: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光屏不能承接。(如平面镜成像)
  • 光的折射

    •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 折射规律
      • 三线共面: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两线分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 两角关系:
        •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折射角 小于 入射角。
        • 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 大于 入射角。
        • 光垂直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 光路可逆性:光路是可逆的。
    • 生活现象:筷子“弯折”、池水变浅、海市蜃楼。
  • 光的色散

    • 定义:太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色光的现象。
    • 色光的混合
      • 色光三原色:红、绿、蓝。
      • 混合后能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 颜料的混合
      • 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 混合后是黑色。
  • 看不见的光

    • 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排列的区域。
    • 红外线
      • 位置:光谱中红光之外。
      • 特性:热效应强,穿透云雾能力强。
      • 应用:遥控器、红外夜视仪、烤箱。
    • 紫外线
      • 位置:光谱中紫光之外。
      • 特性:化学效应强(使底片感光),生理效应强(杀菌)。
      • 应用:验钞机、消毒、合成维生素D。

第四章 物态变化

  • 温度

    • 定义: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 温度计
      •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 种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 单位:摄氏度(℃)。
    • 摄氏温度
      • 规定: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
      • 读法:-5℃ 读作“零下5摄氏度”或“负5摄氏度”。
    • 体温计
      • 量程:35℃ ~ 42℃。
      • 分度值:0.1℃。
      • 特点:有缩口,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 熔化和凝固

    • 熔化
      • 定义: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 吸热。
      • 晶体:有固定熔点(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 非晶体:没有固定熔点(如蜡、玻璃、沥青)。
    • 凝固
      •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 放热。
      • 晶体凝固点 = 熔点。
  • 汽化和液化

    • 汽化
      •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 吸热
      • 两种方式:
        • 沸腾
          • 特点:在沸点下进行,剧烈汽化,温度保持不变。
          •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 蒸发
          • 特点: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在液体表面缓慢汽化,液体温度降低(致冷)。
          • 影响因素:温度、表面积、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 液化
      •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 放热
      • 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如液化气)。
  • 升华和凝华

    • 升华
      •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 吸热
      • 现象: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樟脑丸变小。
    • 凝华
      •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 放热
      • 现象:霜、窗花、雪的形成。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 透镜

    • 透镜分类
      •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有 会聚 作用。
      •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对光有 发散 作用。
    • 相关概念
      •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 光心:位于透镜中心,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 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的点(实焦点),凹透镜是反向延长线的交点(虚焦点)。
      •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 生活中的透镜

    • 照相机
      • 原理:当物距 大于 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 实像
      •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 投影仪
      • 原理:当物距在 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时,成倒立、放大的 实像
      •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平面镜改变光路。
    • 放大镜
      • 原理:当物距 小于 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 虚像
      •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 凸透镜成像规律

    • 核心规律表: | 物距 | 像距 | 像的性质 | 应用 | | :--- | :--- | :--- | :--- | | u > 2f | f < v < 2f | 倒立、缩小、实像 | 照相机 | | u = 2f | v = 2f | 倒立、等大、实像 | (测焦距) | | f < u < 2f | v > 2f | 倒立、放大、实像 | 投影仪、幻灯片 | | u = f | / | 不成像 | (平行光) | | u < f | v > u | 正立、放大、虚像 | 放大镜 |
    • 口诀记忆
      • 一倍焦距分虚实:u>f成实像,u<f成虚像。
      • 二倍焦距分大小:u>2f成缩小的像,f<u<2f成放大的像。
      • 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 物近像远像变大:成实像时,物体靠近透镜,像远离透镜,像变大。
  • 眼睛和眼镜

    • 眼睛的原理:相当于一架可变焦的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 近视眼
      • 症状:看不清远处物体。
      • 原因: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导致像成在视网膜前方。
      • 矫正:佩戴 凹透镜(近视镜)。
    • 远视眼
      • 症状:看不清近处物体。
      • 原因: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导致像成在视网膜后方。
      • 矫正:佩戴 凸透镜(老花镜)。
  • 显微镜和望远镜

    • 显微镜
      • 组成:物镜(凸透镜)、目镜(凸透镜)。
      • 原理: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两次放大,看到微小物体。
    • 望远镜
      • 组成:物镜(凸透镜)、目镜(凹透镜或凸透镜)。
      • 原理: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增大视角,看清远处物体。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 质量

    • 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 特点: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 单位
      • 国际单位:千克
      • 常用单位:吨、克、毫克。
      • 换算关系:1t = 1000kg, 1kg = 1000g, 1g = 1000mg
    • 测量工具
      • 实验室:托盘天平。
      • 生活中:案秤、台秤、杆秤、电子秤。
    • 天平的使用
      • 放:水平台,游码归零。
      • 调: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 测:物体放左盘,砝码放右盘,用镊子加减砝码,调节游码,使横梁恢复平衡。
      • 读:物体质量 = 砝码总质量 + 游码示数。
  • 密度

    • 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
    • 公式ρ = m / V
    • 单位
      • 国际单位:千克每立方米 (kg/m³)。
      • 常用单位:克每立方厘米 (g/cm³)。
      • 换算关系:1g/cm³ = 1000 kg/m³
    • 特性: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无关
      • 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一般不同(如水和冰)。
      • 物体的密度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一般情况可忽略)。
    • 密度表
      • 可鉴别物质、判断物体是空心还是实心。
      • 一般规律:ρ_固体 > ρ_液体 > ρ_气体
  • 测量物质的密度

    • 原理ρ = m / V
    • 测量固体(如小石块)的密度
      • 器材:天平、量筒、水、细线。
      • 步骤:
        1. 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 m
        2. 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 V₁
        3. 用细线系住石块,慢慢放入量筒中,读出水和石块的总体积 V₂
        4. 石块体积 V = V₂ - V₁
        5. 计算密度 ρ = m / (V₂ - V₁)
    • 测量液体(如盐水)的密度
      • 器材:天平、烧杯、量筒。
      • 步骤:
        1.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m₁
        2. 将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读出盐水的体积 V
        3. 用天平测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 m₂
        4. 倒入量筒中的盐水质量 m = m₁ - m₂
        5. 计算密度 ρ = (m₁ - m₂) / V
  • 密度与社会生活

    • 鉴别物质:通过测量密度,与密度表对照。
    • 选择材料:根据密度选择所需材料(如飞机用铝合金)。
    • 新材料:密度小、强度大的材料(如钛合金)。
    • 解释现象
      • 轮船:利用 空心 的方法增大体积,从而增大浮力,实现漂浮。
      • 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

使用建议:

  1. 亲手绘制:最好用A3或A2大白纸,亲手绘制,这个过程能加深理解和记忆。
  2. 个性化:在每个主干和分支上,用不同颜色的笔,并配上自己能看懂的简笔画、关键词或公式。
  3. 连接与关联:思考不同章节之间的联系,光的折射”和“透镜成像”的关系,“质量”和“密度”的关系等。
  4. 复习与更新:在复习时,不断回顾和完善你的思维导图,让它成为你知识体系的核心地图。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