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申论思维的核心是什么?—— “戴着镣铐跳舞”的辩证思维
申论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在给定材料约束下,运用官方话语体系,分析和解决公共问题的辩证思维。

- “镣铐”:指题目、材料、身份设定(如“给定资料中提到的青年小邹”)、字数限制等,你的所有思考都不能脱离这些“镣铐”。
- “跳舞”:指在约束下,展现出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清晰、观点深刻、语言流畅。
这种思维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和“为人民服务”,它要求你:
- 立足材料:所有观点、论据、对策都必须源于材料,从材料中找“影子”,不能天马行空。
- 高于材料:不能只是简单复述材料,要对材料进行归纳、提炼、升华,形成自己的、有深度的观点。
- 逻辑严密:思考问题要全面,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
- 立场正确:始终站在党和政府的角度,思考如何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推动国家发展。
第二部分:申论思维的四大支柱
申论思维可以拆解为四个相互关联的核心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大题型”所考察的能力。
归纳概括能力 —— “精准提炼”的思维
这是申论最基础、最重要的能力,是所有其他能力的基础。
- 思维要点:
- 关键词定位:快速阅读材料,用笔圈出问题、原因、影响、对策、意义等标志性词汇(如“问题在于”、“原因是”、“导致了”、“推动了”、“建议”、“对策”等)。
- 合并同类项:将意思相近或相关的要点进行归类合并,避免要点重复,材料A提到“农民收入低”,材料B提到“城乡收入差距大”,可以合并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民收入水平偏低”。
- 要点前置:概括时,用“总-分”结构,先用一句话概括核心要点,再分条列出。“该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二是……;三是……”
- 客观转述:用自己的语言,但忠于材料原意,不添加个人主观臆断。
综合分析能力 —— “辩证看透”的思维
这是申论拉开分差的关键,考察你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
- 思维要点:
- 解释分析型(“谈谈对A的理解”):
- 是什么(下定義):解释A的含义、内涵,通常在材料中能找到直接解释或需要你根据上下文概括。
- 为什么(析原因/找表现):分析A产生的原因、带来的积极/消极影响。
- 怎么办(提对策):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何对待或落实A。
- 思维模型:“定义+阐释(原因/表现)+对策”
- 评论分析型(“对A现象进行评析”):
- 亮观点:开头明确表态,是支持、反对还是辩证看待。
- 谈理由:从不同角度(如原因、影响、意义、危害等)阐述为什么持此观点。
- 提对策:针对A现象,提出改进建议。
- 思维模型:“观点+理由+对策”
- 关系分析型(“分析A和B的关系”):
- 是什么:分别解释A和B的含义。
- 辨关系:分析二者是对立统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还是并列关系。
- 怎么办:论述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 思维模型:“分别定义+关系阐释+如何处理”
- 解释分析型(“谈谈对A的理解”):
提出对策能力 —— “务实可行”的思维
这是申论的应用能力,考察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思维要点:
- 对策来源:
- 直接抄:材料中直接给出的对策、建议、经验。
- 反推法: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反向推导对策,如“问题: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 “对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 补充法:结合自身储备,提出材料未提及但合理、可行的对策。
- 对策标准:
- 针对性:对策必须紧扣材料中的问题。
- 可行性:提出的对策要符合国情、法律、财政等现实条件,不能是“空中楼阁”。(解决交通拥堵,不能说“直接把车都烧了”,而要说“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化交通信号系统、错峰出行”等)。
- 具体性:对策要具体,有操作性,避免使用“加强”、“加大”、“重视”等空泛词汇,应使用“建立……机制”、“完善……制度”、“出台……政策”、“开展……活动”等。
- 身份性:明确你的身份(如“给定资料中提到的青年小邹”),对策要符合你的身份权限。
- 对策来源:
应用文写作能力 —— “规范得体”的思维
这是申论的“面子”,考察你的语言表达和格式规范能力。
- 思维要点:
- 审清文体:明确是“倡议书”、“公开信”、“汇报提纲”、“简报”还是“宣传稿”等,不同文体有不同格式和语气。
- 明确对象:写给谁看?(上级、群众、同事等)决定了行文的语气和措辞。
- 把握目的:写这篇文章想达到什么效果?(是说服、是通知、是总结还是动员?)
- 规范格式:记住常见应用文的格式,如“倡议书”通常包括标题、称谓、正文(背景、倡议内容、呼吁)、落款和日期。
- 语言风格:语言要庄重、得体、准确、简洁,多用书面语、公文语,避免口语化和网络用语。
第三部分:申论思维的养成路径
-
“输入”阶段:精读材料,培养“材料感”
- 方法:找一套真题,花2小时精读,读完后,合上书,用思维导图或列表,把材料的核心问题、原因、影响、对策都梳理出来。
- 目标:训练自己快速抓住材料主旨和关键信息的能力,看到一段话,就能条件反射般地判断出它在讲什么。
-
“加工”阶段:模仿范文,学习“官样文风”
- 方法:找一些高质量的申论范文或政府工作报告、政策文件,重点看它的结构、逻辑和用词,它是如何提出观点的?如何组织分论点的?用了哪些规范的表述?
- 目标:将官方话语体系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语言库。
-
“输出”阶段:动笔练习,形成“肌肉记忆”
- 方法:每周至少写1-2篇完整的申论大作文,写完后,对照参考答案,反复修改,修改的重点不是看自己少了哪些点,而是看自己的逻辑是否清晰、论证是否有力、语言是否规范。
- 目标:将思维转化为文字,形成稳定、高质量的输出能力。
-
“内化”阶段:关注时事,拓展“宏观视野”
- 方法:每天花半小时看《新闻联播》、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学习强国等,关注国家大政方针、社会热点问题。
- 目标:让自己的思考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在申论写作中能展现出更高的站位和更深刻的见解。
申论思维的最高境界
申论思维的最高境界,是“戴着镣铐,跳出最美的舞”,它要求你:
- 心中有人民: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 眼中有大局:思考问题要站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
- 脑中有逻辑:分析问题条理清晰,层层递进,滴水不漏。
- 笔下有乾坤:语言精准有力,文风朴实无华,却直指问题核心。
申论不是文学创作,而是一场模拟的公务员工作场景考试,你的任务,就是向阅卷官展示你具备成为一名合格公务员的潜质,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你的申论思维才能真正建立起来,祝你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