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文通常围绕“成长”、“自然”、“家国情怀”、“生命感悟”等主题展开,下面我将按照单元主题,为您提供一个详细的思维导图框架,包含每个单元的核心课文、知识点和主题思想,您可以根据这个框架,用XMind、MindMaster等软件或手绘的方式,制作出属于自己的精美思维导图。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思维导图(总览)
中心主题:六年级上册语文
- 第一单元:感受自然
- 第二单元:革命岁月
- 第三单元:选择与成长
- 第四单元:家园与自然
- 第五单元:发现与想象
- 第六单元:轻叩诗歌的大门
- 第七单元:艺术与生活
- 第八单元:鲁迅先生
分单元思维导图详解
第一单元:感受自然
- 中心主题:第一单元 感受自然
- 核心能力:联想与想象,品味语言之美。
- 单元要素:
- 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 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又是如何把这些内容写清楚的。
- 课文:
- 《草原》
- 作者:老舍
- :作者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了美丽的草原风光,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款待。
- 中心思想:赞美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 写作特点:
- 情景交融:将草原的“景美”和人民的“情美”融为一体。
- 线索清晰:按“初见草原——迎客——款待——话别”的顺序叙述。
- 语言优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 《丁香结》
- 作者:宗璞
- :作者从丁香花的形状和颜色联想到“丁香结”,并由“丁香结”引发对人生中“愁怨”与“解不开的结”的思考。
- 中心思想:告诉我们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正视并化解生活中的“愁怨”,才能让生活更有滋味。
- 核心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 《古诗词三首》
- 《宿建德江》- 孟浩然:羁旅愁思,通过“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对比,写出旅途的孤寂。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西湖骤雨图。“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写出了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乡村夏夜图,通过对蝉、鹊、蛙、星、雨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丰收之年的喜悦。
- 《花之歌》
- 作者:纪伯伦 (黎巴嫩诗人)
- :以花的口吻,运用象征和想象,歌颂了花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格。
- 写作特点:充满哲理,想象奇特,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拟人和排比。
- 《草原》
第二单元:革命岁月
- 中心主题:第二单元 革命岁月
- 核心能力:了解革命历史,体会革命精神。
- 单元要素:
- 了解文章是怎样点明中心意思的。
- 关注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 课文:
- 《七律·长征》
- 作者:毛泽东
- :生动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歌颂了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 名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狼牙山五壮士》
- :记叙了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把敌人引上绝路,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
- 结构:接受任务 → (诱敌上山) → (英勇歼敌) → (宁死不屈) → (跳下悬崖)
- 精神: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视死如归。
- 《开国大典》
- :描述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 场面描写:典礼开始、宣告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场面宏大,层次分明。
- 《灯光》
- :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 结构:广场的灯光)→ 回忆(战斗中的灯光)→ 回到现实(怀念先烈)。
- 线索:“灯光”。
- 《七律·长征》
第三单元:选择与成长
- 中心主题:第三单元 选择与成长
- 核心能力: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品质。
- 单元要素:
- 阅读时,注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 习作时,试着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 课文:
- 《竹节人》
- :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与伙伴们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的乐趣,表达了童真童趣和对简单快乐生活的向往。
- 主题:童年的快乐源于简单的创造和伙伴间的情谊。
- 《宇宙生命之谜》
- 体裁:说明文
- :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以外是否存在生命的进程和成果。
- 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
- 中心思想: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 《故宫博物院》
- 体裁:说明文
- :按照游览路线,介绍了故宫的建筑布局、功能和历史价值。
-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由南到北,由外到内)。
- 特点:语言准确、条理清晰。
- 《故宫博物院》 (另一篇,或《三黑和土地》)
- 注:部编版教材此处通常为《故宫博物院》(非游览路线版)或《三黑和土地》,以《三黑和土地》为例:
- :诗歌通过描写农民三黑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和憧憬,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 情感:对土地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对未来的希望。
- 《竹节人》
第四单元:家园与自然
- 中心主题:第四单元 家园与自然
- 核心能力: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主旨。
- 单元要素:
- 阅读时,注意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 学会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
- 课文:
- 《桥》
- :在洪水肆虐的危急时刻,老支书临危不乱,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最后和儿子一起被洪水吞没的故事。
- 人物形象:老支书——沉着冷静、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父爱如山。
- 写作特点:环境描写(洪水)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结尾设置悬念,感人至深。
- 《穷人》
-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
- :讲述了渔夫的妻子桑娜在丈夫未归前,主动收养了已故邻居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展现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的美好品质。
- 人物形象:桑娜——善良、勤劳、充满爱心。
- 环境描写:对“寒风呼啸”、“屋外又黑又冷”的描写,反衬出屋内的温暖和人物内心的善良。
- 《在柏林》
- 作者:奥莱尔 (美国)
- 体裁:微型小说
- :在一列驶往柏林的火车上,一位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反复数着“一、二、三”,原来她的三个儿子都在战场上牺牲了,故事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普通家庭的摧残。
- 极富戏剧性,引人深思。
- 《桥》
第五单元:发现与想象
- 中心主题:第五单元 发现与想象
- 核心能力: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 单元要素:
- 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 学习写事物,并融入自己的感受。
- 课文:
- 《夏天里的成长》
- :作者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了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 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 结构:总起(点明中心)→ 分述(动、植物、山水、铁轨、马路等都在长)→ 人也要在成长的时期“尽量地用力地长”)。
- 《盼》
- :课文围绕“盼”字,写了“我”得到新雨衣、盼望下雨、穿上雨衣等几件事,表现了孩子纯真可爱的童心。
- 写作特点:心理活动描写非常细腻、生动,通过“我”的心理变化推动情节发展。
- 《古诗三首》
- 《浪淘沙(其一)》- 刘禹锡:借黄河的雄伟气势,表达诗人奋发有为的豪情壮志。
- 《江南春》- 杜牧:描绘了江南春天的明媚景色,同时流露出一丝历史的沧桑感。
-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描写了湖阴先生家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朋友的赞美。
- 《只有一个地球》
- 体裁:说明文
- :从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不能移居其他星球三个方面,说明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呼吁人类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 中心思想: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 《夏天里的成长》
第六单元:轻叩诗歌的大门
- 中心主题:第六单元 轻叩诗歌的大门
- 核心能力:收集、整理、创作诗歌。
- :
- 诗海拾贝(收集诗歌)
- 与诗同行(创作诗歌)
- 推荐阅读:《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
- 诗歌特点:高度集中、形象鲜明、节奏和谐、感情充沛。
第七单元:艺术与生活
- 中心主题:第七单元 艺术与生活
- 核心能力: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习写自己的拿手好戏。
- 单元要素:
-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 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 课文:
- 《文言文二则》
- 《伯牙鼓琴》:讲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故事,赞颂了朋友间真挚的情谊。
- 《书戴嵩画牛》: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了艺术创作必须源于生活,要认真观察,不能凭空想象。
- 《月光曲》
- :讲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
- 情感线索:对盲姑娘的同情 → 激发创作灵感 → 完成乐曲。
- 联想与想象:从琴声联想到月光下的海面,是本文的亮点。
- 《京剧趣谈》
- 体裁:说明文
- :介绍了京剧中的“马鞭”和“亮相”这两种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表现了京剧艺术的趣味和魅力。
- 语言:生动有趣,通俗易懂。
- 《文言文二则》
第八单元:鲁迅先生
- 中心主题:第八单元 鲁迅先生
- 核心能力:理解人物形象,体会鲁迅精神。
- 单元要素:
- 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 课文:
- 《少年闰土》
- 作者:鲁迅
- :“我”回忆了少年闰土所讲的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等几件新鲜事,表达了对闰土的喜爱和羡慕之情。
- 人物形象:闰土——见多识广、聪明能干、活泼可爱。
- 《好的故事》
- 作者:鲁迅
- 体裁:散文诗
- :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失望。
- 特点:想象瑰丽,语言优美,虚实结合。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 作者:周晔 (鲁迅的侄女)
- :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 中心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 作者:臧克家
- 体裁:现代诗
- :通过与两种人的对比,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甘愿为人民俯身做牛马、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鞭挞了反动派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丑恶行径。
- 名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少年闰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