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罗辑思维故事更新?这次讲什么新认知?

罗辑思维的故事,通常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罗辑思维故事更新?这次讲什么新认知?-图1

  1. 颠覆常识:它常常从一个你习以为常的观念入手,然后用一个全新的故事告诉你,你错了,或者事情远比你想象的复杂。
  2. “知识胶囊”:把一个复杂的道理,浓缩成一个生动、有趣、易于传播的小故事。
  3. 跨界连接:能把历史、商业、科技、生物、艺术等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用一条主线(比如一个概念、一个人物)巧妙地串联起来。
  4. 提供“抓手”:故事最终会落脚到一个对你有用的“思维模型”或“行动指南”上,让你听完之后有所得。

下面,我将为你精选几个罗辑思维中最经典、最能体现其风格的故事,并分为几类,让你感受一下它的魅力。


颠覆历史认知的人物故事

这类故事重新解读历史人物,让你看到一个与教科书上完全不同的、有血有肉的形象。

故事1:秦始皇的“大锅饭”

  • 常规认知:秦始皇是暴君,焚书坑儒,严刑峻法,是个彻头彻尾的“坏人”。
  • 罗辑思维的故事: 罗振宇(主讲人)会告诉你,秦始皇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锅饭”的推行者,他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修建驰道,本质上是为了打破六国时期的壁垒,建立一个统一的、高效的国家机器。
    • “焚书坑儒”的真相:烧的不是所有书,主要是六国的史书和民间诗赋,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建立一个唯一的“国家叙事坑儒”,坑的主要是方士和术士,不是儒生。
    • 核心颠覆:秦始皇的“暴政”,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一种为了建立大一统国家而必须付出的“代价”,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暴君,而是一个为了宏大目标而冷酷无情的“总设计师”,他的行为,虽然残酷,却为之后两千年的中华帝国奠定了基本框架。
  • 给你的启发: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很多在当时被认为是“恶”的行为,放在更大的历史尺度下,可能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必要之恶”。

商业与认知的底层逻辑

这类故事用生动的比喻,解释商业世界和思维世界的运作法则。

故事2:凡勃伦效应

  • 常规认知:东西越贵,买的人越少。
  • 罗辑思维的故事: 罗振宇会用一个“女朋友买包”的故事来解释凡勃伦效应。 一个女孩想买个包,她妈妈说:“买个好点的,能用一辈子。” 女朋友说:“妈,您不懂,现在流行的是‘快时尚’,买一个贵的,背出去有面子,过两年款式过时了就扔了。”
    • 故事解析:这个贵的包,它的价值已经不在于“装东西”这个基本功能了,而在于它的符号价值,它向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我买得起,我有品味,我属于某个阶层。” 这就是凡勃伦效应——商品的价格越高,需求量反而越大,因为它成为了炫耀性消费的载体。
    • 核心颠覆:很多时候,我们买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背后的“意义”和“身份”。
  • 给你的启发:理解消费心理,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商业世界,也能让你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你买的,究竟是什么?

故事3:创新者的窘境

  • 常规认知:只要努力,把现有产品做得更好,就能成功。
  • 罗辑思维的故事: 罗振宇会讲一个“硬盘”的故事,在硬盘行业,有两个技术路线:一种是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高性能硬盘”(3.5英寸);另一种是容量小、速度慢但更便宜的“微型硬盘”(2.5英寸)。
    • 故事解析:当时所有主流公司都在拼命改进“高性能硬盘”,因为客户(比如电脑制造商)明确要求“更快更大”,而“微型硬盘”因为性能差,被主流公司看不起,但后来,随着笔记本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兴起,市场对“微型硬盘”的需求爆发了,那些专注于“高性能硬盘”的巨头,因为太满足于现有客户的“合理要求”,最终被市场抛弃,这就是“创新者的窘境”——成功的企业,往往因为太“好”了,反而会错过颠覆性的创新。
  • 给你的启发:不要只盯着你现有的客户和需求,要时刻警惕那些“看起来很傻、很没用”的新技术、新模式,因为它们可能代表着未来的方向。

科学与人生的隐喻

这类故事借用科学概念,来解释人生、成长和决策的智慧。

故事4:复利效应

  • 常规认知:理财、赚钱。
  • 罗辑思维的故事: 罗振宇会把复利效应用在个人成长上,他会讲一个“每天进步1%”的故事。
    • 故事解析:一个技能,比如写作、编程、英语,你每天比前一天进步1%,一年后,你的能力不是原来的365倍,而是(1+1%)^365 ≈ 38倍,反过来,如果你每天退步1%,一年后,你将只剩下(1-1%)^365 ≈ 0.03,这个差距是惊人的。
    • 核心颠覆:人生的关键,不在于某一次惊天动地的努力,而在于能否持续地、稳定地做一件正确的小事,时间的复利,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回报,这就像滚雪球,重要的不是起点有多高,而是坡(持续增长)够不够长,够不够湿(能黏住雪)。
  • 给你的启发:找到你的“坡”,然后日复一日地滚下去,耐心,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才华。

故事5:麦高芬

  • 常规认知:一个电影道具或目标。
  • 罗辑思维的故事: 罗振宇会用希区柯克的电影手法来解释人生的目标,麦高芬,是指在电影中,角色们拼命追逐的一个东西(比如一份机密文件、一笔宝藏),但它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追逐的过程
    • 故事解析:三体》里的“三体游戏”,或者《指环王》里的“魔戒”,这些“麦高芬”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让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激发了他们的勇气、智慧和人性,人生也一样,我们常常给自己设定一个宏大的目标(比如赚一个亿、考上名校),这个目标本身可能实现不了,或者实现了也没那么快乐,但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的过程,却让你成长了、学到了新技能、结交了新朋友,这才是人生真正的收获。
  • 给你的启发:不要过于执着于结果的“完美”,要享受过程本身,一个好的“麦高芬”,能让你的人生故事变得精彩纷呈。

罗辑思维的故事,就像一把钥匙,它不直接给你答案,而是帮你打开一扇门,让你看到一个更广阔、更多元的世界,它教会你一种“讲故事”的思维方式

  • 用故事理解世界:世界是复杂的,故事是简单的。
  • 用故事说服他人:道理是枯燥的,故事是动人的。
  • 用故事规划人生:目标是冰冷的,故事是温暖的。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体验,可以去“得到”App上搜索“罗辑思维”,或者观看其早期在优酷的视频,那里有几百个这样的“知识故事”在等着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