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地区 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青藏地区
第一分支:地理位置与范围
- 核心定位: 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中华水塔
- 经纬度位置: 约27°N - 40°N, 78°E - 104°E
- 相对位置:
- 北邻: 新疆、甘肃
- 东邻: 四川、云南
- 南邻: 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国
- 范围:
- 主体: 青藏高原
- 省级行政区: 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 延伸部分: 甘肃省西南部、四川省西部、云南省西北部
第二分支:自然环境
-
地形地貌

- 特征: 地势高峻,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湖泊众多
- 主要地形区:
- 青藏高原 (主体)
- 柴达木盆地 (“聚宝盆”)
- 藏北高原 (羌塘高原)
- 横断山脉 (东部边缘)
- 著名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
- 著名山峰: 珠穆朗玛峰 (世界最高峰)
-
气候特征
- 气候类型: 高原山地气候
- 主要特点:
- 高寒: 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
- 干旱: 降水少,且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 太阳辐射强: 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洁净
- 多大风、霜冻
-
河流水文
- 特征: 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水量大,水流急
- 主要河流:
- 大江大河发源地:
- 长江 (沱沱河为源头)
- 黄河 (卡日曲为源头)
- 澜沧江 (湄公河)
- 怒江 (萨尔温江)
- 雅鲁藏布江 (布拉马普特拉河)
- 内流河: 众多的咸水湖和内陆河,如扎加藏布
- 大江大河发源地:
-
湖泊与冰川
- 特征: 湖泊星罗棋布,多为咸水湖
- 著名湖泊:
- 青海湖 (中国最大湖泊)
- 纳木错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
- 色林错、扎日南木错
- 冰川: 是亚洲多条大河的“固体水库”,对全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
独特的生态系统
- 土壤: 高寒草甸土、高寒草原土、高寒荒漠土
- 植被: 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
- 代表性动物:
藏羚羊、牦牛 (高原之舟)、藏野驴、雪豹、黑颈鹤
第三分支:人文地理
-
人口与民族
- 人口特点: 地广人稀,人口分布极不均匀 (主要沿河谷分布)
- 主要民族: 藏族为主体,还有汉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等
-
农牧业生产
- 生产类型: 高寒农牧业
- 制约因素: 气温低,热量不足,生长期短
- 主要农作物:
- 耐寒作物: 青稞 (主要作物)、小麦、豌豆、油菜
- 特色农产品: 藏毯、牦牛肉、酥油茶、青稞酒
- 主要牲畜:
- 耐寒牲畜: 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 农业分布: 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等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带。
-
工业与交通
- 工业特点: 起步晚,基础薄弱,以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为主
- 主要工业部门:
- 能源工业: 太阳能、地热能、水能开发
- 矿产开采: 钾盐 (察尔汗盐湖)、石油、铅锌矿
- 民族手工业: 毛纺、地毯、皮革
- 交通发展:
- 历史: 茶马古道
- 现代: 以公路和航空为主,铁路正在快速发展
- 重要交通线:
- 青藏铁路 (“天路”)
- 川藏公路、滇藏公路、新藏公路、青藏公路
- 拉萨贡嘎机场等
-
民族文化与旅游
- 宗教文化: 藏传佛教 (喇嘛教) 深刻影响社会生活
- 文化艺术:
- 宗教艺术: 唐卡、壁画、酥油花
- 文学史诗: 《格萨尔王传》
- 建筑: 布达拉宫、大昭寺、塔尔寺
- 艺术形式: 藏戏、锅庄舞
- 特色饮食: 糌粑、酥油茶、青稞酒、手抓羊肉
- 旅游资源:
- 自然风光: 珠穆朗玛峰、纳木错、青海湖、雅鲁藏布大峡谷
- 人文景观: 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伦布寺、茶马古道
第四分支: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生态价值
- “中华水塔”: 亚洲多条大河的发源地,是东亚、东南亚重要的水源地。
- 生态屏障: 对调节区域乃至全球气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面临的生态问题
- 全球变暖: 冰川退缩、冻土融化,导致湖泊扩张、水源不稳定。
- 过度放牧: 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
- 矿产开采: 可能对地表植被和水源造成破坏。
- 旅游活动: 增加环境压力,产生垃圾污染。
-
保护措施与可持续发展
- 国家战略: 建立国家公园 (如三江源国家公园、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生态移民: 减轻草场承载压力,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 发展绿色产业: 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 (太阳能、风能、水能)。
- 法律法规: 制定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
- 国际合作: 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加强跨境生态保护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