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互联网思维如何重塑人民日报的传播力?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它并非简单照搬西方互联网圈的定义,而是结合了中国国情、国家战略和主流价值观,对互联网时代思维模式的一种官方阐释和引导。

互联网思维如何重塑人民日报的传播力?-图1

人民日报的“互联网思维”,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在互联网时代的深化和实践,它强调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和理念,更好地服务人民、治理国家、传播主流价值,最终目标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人民日报的“互联网思维”:


核心理念:以人民为中心

这是所有“人民日报互联网思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强调:

  1. 用户至上,服务为本:这里的“用户”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政府部门、媒体机构、企业都要转变观念,从“管理思维”转向“服务思维”,要像互联网产品经理一样,思考群众需要什么、体验如何,而不是“我给你什么,你就得接受什么”。

    • 实践案例:“国家政务服务平台”APP、各地的“一网通办”系统,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就是典型的服务思维。
  2. 精准化、个性化服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分析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满意度。

    • 实践案例:疫情防控中的“健康码”系统,虽然存在争议,但其初衷是实现对不同风险人群的精准识别和管理,是技术赋能社会治理的体现。

方法论与工具箱:技术赋能与平台思维

人民日报的互联网思维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套具体的方法论和工具箱。

  1. 数据驱动决策:强调在制定政策、管理城市、引导舆论时,要以数据为依据,而不是凭经验、拍脑袋,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资料”和决策依据。

    • 实践案例: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分析交通流量数据优化信号灯配时,通过分析环境数据监测污染源。
  2. 平台化运作:政府和企业不应再是封闭的“金字塔”,而应成为开放的“平台”,通过搭建平台,连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形成协同治理的合力。

    • 实践案例:拼多多、抖音等电商平台,不仅是卖货的平台,更是连接农产品产地和消费者的桥梁,助力乡村振兴,政府搭建的“学习强国”平台,则是连接党和人民群众,进行理论学习和思想引领的平台。
  3. 跨界融合,生态构建:打破行业壁垒,推动“互联网+”,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如农业、工业、服务业、金融、医疗、教育等)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构建新的产业生态。

    • 实践案例:“互联网+医疗健康”,让偏远地区也能通过远程诊疗获得优质医疗资源。“互联网+教育”,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普惠化。

传播与治理:主流价值的网络化表达

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在传播领域对互联网思维的运用尤为关键。

  1. 创新话语体系,增强亲和力:摒弃过去“高高在上”的官话套话,采用网民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如“玩梗”、使用网络热词、短视频、直播等),让主流宣传“接地气”、“有温度”,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 实践案例:人民日报的微博、抖音账号,内容活泼,互动性强,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解读政策、回应热点,粉丝数亿,是主流媒体拥抱互联网的典范。
  2. 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引领舆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人民日报的互联网思维强调,要依法治网,用技术手段和法治手段相结合,打击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乱象,同时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

    • 实践案例:针对社会热点事件,人民日报快速发声,澄清事实,设置议程,引导舆论走向,防止负面信息发酵蔓延。
  3. 强化阵地意识,抢占传播制高点: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必须主动转型,将自身打造成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这不仅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整个组织架构、生产流程和人才观念的重塑。

    • 实践案例:人民日报客户端、侠客岛(国际评论)、学习小组(高层动态)等新媒体产品,精准定位不同受众,形成了强大的新媒体矩阵。

目标与愿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人民日报所倡导的互联网思维,最终服务于一个宏大目标。

  1. 提升国家治理效能: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对社会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提高政府的反应速度和决策水平,降低治理成本。
  2.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壁垒,为公众提供了更多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如网络问政、政府信箱),有助于监督权力运行,促进政务公开,维护社会公平。
  3. 赋能经济发展: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思维是激发市场活力、培育新增长点的关键。
  4. 巩固意识形态安全:在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利用互联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强文化自信,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与西方“互联网思维”的区别

维度 人民日报的“互联网思维” 西方(硅谷)的“互联网思维”
核心目标 国家治理、社会服务、主流价值引领 商业价值、用户增长、市场垄断
驱动力 政策引导、国家战略、公共利益 资本驱动、技术创新、用户需求
价值观 强调集体主义、社会责任、国家安全 强调个人主义、极致体验、颠覆创新
最终归宿 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叙事 服务于企业盈利和股东利益

人民日报的“互联网思维”是一种“中国化”的互联网思维,它既吸收了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技术内核,又将其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之下,使其成为治国理政、服务人民、巩固执政基础的有力工具,它不是对互联网的简单拥抱,而是对互联网的“驯化”和“驾驭”,确保其始终朝着符合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的方向发展。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