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法治思维如何融入日常?意识提升需哪些硬招?

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可以理解为一种“认知”和“观念”层面上的东西,它是一种内化于心的思想状态,是人们对法律的根本看法、态度和信念的总和,它回答的是“法律是什么?法律应该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法律?”这些问题。

法治思维如何融入日常?意识提升需哪些硬招?-图1

法治意识的核心内涵:

  1. 法律的至上性

    • 内涵:法律是社会最高的行为准则,任何组织和个人(包括政府、政党、领导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法律的地位高于任何个人意志、权力或“潜规则”。
    • 通俗理解:“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国家权力必须由法律设定和约束,不能随心所欲。
  2. 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

    • 内涵:法律不仅规定了公民享有哪些权利(如言论自由、人身自由、财产权),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如纳税、服兵役、遵守法律),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 通俗理解:“我有什么”和“我该做什么”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并履行自己的义务。
  3. 程序正义的重要性

    • 内涵:不仅实体结果要公正,达成结果的程序也必须公正,法律程序是保障实体公正的“看得见的正义”,未经公正审判不得定罪,行政机关做出处罚前必须告知当事人事实、理由和依据。
    • 通俗理解:“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程序是防止权力滥用、保障个人权利的“防火墙”。
  4.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内涵:所有公民,无论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有何不同,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法律适用上不能有歧视或特权。
    • 通俗理解:“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不偏袒任何人,也不歧视任何人。
  5. 依法维权与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 内涵: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公民应相信法律、依靠法律,通过合法的途径(如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信访不信法”、“闹访”或暴力私力救济的方式,同样,公民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也应自觉遵守法律规定。
    • 通俗理解:“有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遇到纠纷,法律是最终的、最可靠的解决途径。

法治意识是“内功”,它是一种思想基础,如果一个人没有法治意识,那么法治思维就无从谈起,一个社会普遍缺乏法治意识,法治建设就会举步维艰。


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可以理解为一种“能力”和“方法”层面上的东西,它是在法治意识的指导下,在分析问题、判断是非、决策处理时,自觉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逻辑和法律精神进行思考的方式,它回答的是“我该如何想、如何做才是符合法治要求的?”这个问题。

法治思维的核心特征:

  1. 规则思维

    • 表现:思考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法律是怎么规定的?”“合同里是怎么写的?”“制度上是怎么要求的?”,以法律规则作为判断是非、决定行为的根本标准。
    • 举例:在商业谈判中,不是只考虑“关系”和“人情”,而是首先关注合同条款的合法性、完备性和可执行性。
  2. 程序思维

    • 表现:在处理事务时,严格遵守法定的步骤、顺序和时限,认识到“程序不对,结果无效”。
    • 举例:政府部门在做出一项重大决策前,会主动进行合法性审查、举行听证会、征求公众意见,而不是由领导“拍脑袋”决定。
  3. 权利义务思维

    • 表现:在分析任何社会关系时,都清晰地界定各方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边界,自己的权利不能滥用,他人的权利必须尊重。
    • 举例:开发商在拆迁时,会思考“我有什么权利?我应尽的义务是什么?被拆迁人的权利是什么?我如何保障他们的权利?”,而不是强拆了事。
  4. 权力制约思维

    • 表现:认识到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必须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行使公权力时,时刻思考“我的权力来源是什么?”“权力的边界在哪里?”“如何防止权力被滥用?”。
    • 举例:一位警察在执法时,会意识到自己的执法权是法律赋予的,必须在法定权限内,并遵循法定程序,不能刑讯逼供,不能随意搜查。
  5. 救济思维

    • 表现:当权利受到侵害或出现纠纷时,首先想到的是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救济和解决,相信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 举例:消费者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第一反应是保留证据,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向法院起诉,而不是去商店门口闹事。

法治思维是“招式”,它是一种实践能力,有了法治意识这个“内功”,才能在具体情境中熟练运用法治思维这个“招式”。


两者的关系:意识是基础,思维是应用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理解:

  • 法治意识就像“驾驶理论”,它告诉你交通规则是什么(红绿灯、限速)、为什么要遵守(为了安全)、以及驾驶员的权利和义务,这是你上路前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观念。
  • 法治思维就像“驾驶技能”,它是在实际驾驶中,面对复杂的路况(如行人突然横穿、前方车辆急刹),你能够本能地、正确地运用驾驶理论(踩刹车、打方向)来处理问题的能力。

关系总结:

  1. 法治意识是法治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对法律的尊重、对权利义务的清晰认知,就不可能在实践中形成运用法律规则和程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2. 法治思维是法治意识的体现和升华,法治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具体的法律实践和问题解决中,不断强化和深化法治意识的过程,一个人经常运用法治思维,他的法治意识也会越来越牢固。
  3.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个人行为和国家治理,对于个人而言,二者结合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全体公民普遍具备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

现实意义

  • 对个人:懂得用法治思维和意识保护自己,避免因不懂法而触犯法律,也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一条理性、平和的解决纠纷之路。
  • 对企业:在经营决策中,能更好地防范法律风险,建立公平的内部管理秩序,实现可持续发展。
  • 对政府:能推动政府依法行政,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防止腐败,提升公信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 对社会:能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营造一个稳定、和谐、可预期的社会环境,最终实现“法治中国”的宏伟目标。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