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但答案有些复杂,因为“进士录取率”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它在不同朝代之间差异巨大,甚至在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天差地别。

古代科举的进士录取率极低,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难度远超今天的高考。
下面我将分朝代为您详细解释,并给出一些大致的数字。
- 整体来看:在整个1300年的科举史上,进士录取率通常在 1% - 5% 之间波动,这意味着每100个参加最终殿试(或会试)的考生中,只有1到5人能成为进士。
- 巅峰难度:在科举最鼎盛、竞争最激烈的朝代(如宋代和明清),录取率可能低至 1% - 2%。
- 相对容易:在科举制度创立初期或末期,录取率会稍高一些,但依然远非易事。
分朝代详细分析
隋唐(初创与发展期)
- 录取率:相对较高,但竞争已非常激烈。
- 背景:唐代科举刚刚制度化,门阀世族势力依然强大,但“寒门入仕”的通道已经打开。
- 数据:唐代近300年间,共录取进士约 7000余人,平均每年约 20-30人,由于唐代参加考试的考生数量没有精确统计,但根据史料推算,每次赴京赶考的“举子”常有数千人,因此录取率大约在 2% - 5% 左右。
- 著名例子:“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俗语,足以说明考取进士之难,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毅力。
宋代(鼎盛与竞争白热化)
- 录取率:显著下降,竞争空前激烈。
- 背景:宋代重文抑武,科举成为入仕最主要、最光荣的途径,导致读书人数量激增,录取名额却没有相应增加。
- 数据:宋代共录取进士约 11万人,平均每年约 300-400人,但每次参加省试(相当于全国统考)的考生动辄数万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一次省试的考生就有 4万余人,最终录取的进士仅 382人,录取率约为 7%,在竞争最激烈的年份,录取率甚至可能低于 1%。
明代(制度化与名额固化)
- 录取率:趋于稳定,但难度极高。
- 背景:明代确立了“南北分榜”制度(如“南北榜案”),以平衡地区教育差异,并规定了各省的解额(参加会试的名额)。
- 数据:明代共录取进士约 5万人,平均每次会试录取名额约为 300人,而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总数通常在 2000-3000人 左右,会试的录取率大约在 10% - 15%,但请注意,这只是“举人”到“进士”的最后一关,一个读书人从“童生”到“秀才”(生员),再到“举人”,淘汰率已经高达99%以上,总体的进士录取率依然极低。
清代(沿袭与完善)
- 录取率:与明代类似,是竞争最激烈的时期之一。
- 背景:清代基本沿袭了明代的科举制度,并增加了“满榜”、“汉榜”等名目,但汉族士子的竞争压力依然巨大。
- 数据:清代共录取进士约 6万人,每次会试录取名额同样在 300人 左右,参加会试的举人数量庞大,尤其是在江南、广东等文化发达地区,一个省的举人名额就可达数百人,会试的录取率也大致在 10% - 15%,但同样,这只是最后一步。
录取率低下的原因
- 名额极少:全国每次录取的进士总数非常少,通常只有两三百人,对于一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这简直是凤毛麟角。
- 层级淘汰:科举考试是层层筛选的,每一级的淘汰率都极高。
- 童试:考中成为“秀才”,录取率可能只有 1% - 5%,这是获得“功名”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因为考生基数最大。
- 乡试:考中成为“举人”,录取率约为 1% - 3%。
- 会试:考中成为“贡士”,录取率约为 10% 左右。
-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通常不淘汰,只排名次,贡士”基本等于“进士”。
- 竞争基数庞大:随着社会发展,读书人(士子)的数量越来越多,而录取名额增长缓慢,导致竞争愈发惨烈。
- 极高的失败成本:一次失败意味着多年的寒窗苦读付诸东流,许多读书人一生都困在科举路上,老死科场。
如果您想用一个数字来概括古代的进士录取率,1% 是一个最能体现其残酷性的象征性数字,这不仅仅是一个考试,更是一场需要天赋、毅力、财力和运气的终极马拉松,能够最终金榜题名者,无一不是人中龙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