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罗辑思维 失控的天朝

这个系列视频是“罗辑思维”在2025年左右推出的,其核心观点是:清朝中后期,中国社会的治理体系(尤其是“官僚体系”)已经高度僵化和“内卷化”,失去了应对外部挑战(主要是西方工业文明)的能力,从而导致了近代中国的全面失控和落后。

罗辑思维 失控的天朝-图1

这个说法在当时非常具有冲击力,因为它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闭关锁国导致落后”的全新视角,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个系列:


核心观点:“官僚体系”的失控

《失控的天朝》系列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官僚体系”是帝国的核心操作系统: 罗振宇将清朝的官僚体系比喻为帝国的“操作系统”,这个系统的唯一目标是维持内部稳定,确保王朝长治久安,任何可能破坏稳定的行为,都会被这个系统视为“病毒”并清除。

  2. “稳定”压倒一切,导致系统僵化: 为了维持稳定,官僚体系发展出了一套极其复杂的规则和潜规则(即“官场规矩”),这套规则要求官员们“多磕头,少说话”,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创新、冒险、挑战现状等行为都被视为不稳定因素,因此被系统性地抑制。

  3. “内卷化”与“劣币驱逐良币”: 在这个系统里,最优秀的、有抱负的人才很难得到重用,因为他们往往会打破规则,带来风险,相反,那些精通“厚黑学”、善于揣摩上意、善于和稀泥的“官油子”反而如鱼得水,这导致了整个官僚体系的素质不断下降,能力“内卷化”——即大家在内部规则上内耗,而不是向外解决问题。

  4. 系统对“外部变量”的排斥: 当西方的坚船利炮(一个完全不同的“外部变量”)出现时,这个以“稳定”为核心的操作系统完全无法识别和应对,它甚至将西方的挑战也内部化,处理成一场“剿匪”或“边患”。

    • 案例:林则徐的困境。 罗振宇用林则徐作为例子,林则徐是当时少有的“睁眼看世界”的人,他试图了解西方,甚至翻译西方的书报,但在官僚体系里,他的这些行为是“出格”的,他必须小心翼翼,甚至在奏折里要用“夷狄”等贬义词来迎合皇帝和同僚,否则就会被孤立和攻击,这说明,即便是个别清醒的人,也无法在僵化的系统内获得足够的力量来推动变革。
  5. 最终的“失控”: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再到太平天国运动和最终的崩溃,罗振宇认为,这并非简单的“失败”,而是一个庞大而僵化的系统在面对无法理解的外部冲击时,彻底“死机”和“崩溃”的过程,整个社会陷入了失控状态,原有的秩序和信仰全部崩塌。


为什么这个系列会引起巨大反响?

  1. 提供了一个新颖的“历史解释框架”: 在当时,大众对近代史的理解还停留在“落后就要挨打”、“封建制度腐朽”等相对宏观和简单的论述上。《失控的天朝》用“系统论”和“组织行为学”的视角来解构清朝,非常新颖,让人耳目一新,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2. 强烈的“现实关照”: 这是罗振宇和“罗辑思维”的一贯手法,他讲历史,从来不是为历史而历史,而是为了关照现实,这个系列让很多观众,尤其是职场人士和企业管理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们发现,清朝的官僚体系和现代一些大公司的“办公室政治”、“流程僵化”、“创新乏力”等问题何其相似,这让历史变得鲜活且极具警示意义。

  3. 符合“罗辑思维”的知识付费定位: 该系列视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社会学概念包装成易于理解和传播的“知识产品”,完美契合了“罗辑思维”早期“提供认知工具”的品牌定位。


争议与批评

尽管《失控的天朝》影响巨大,但也受到了很多历史学者的批评和质疑:

  1. 过度简化历史,存在“历史目的论”倾向: 批评者认为,罗振宇为了构建自己的“系统失控”理论,有选择性地使用史料,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偶然性,他将清朝的失败完全归咎于“官僚体系”这一个因素,而忽略了经济基础、科技水平、思想文化、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这是一种典型的“技术决定论”或“制度决定论”的简化论。

  2. 对“官僚体系”的定义过于绝对和负面: 历史学者指出,任何大一统王朝的官僚体系,其首要任务都是维持统治和社会稳定,这是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不能简单地用“僵化”和“失控”来全盘否定清朝官僚体系在和平时期管理国家、兴修水利、赈灾济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这个体系在康乾盛世时期无疑是高效且成功的。

  3. 对“内卷化”概念的误用: “内卷化”(Involution)是一个源自人类学的概念,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个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只能在内部不断地复杂化、精细化,批评者认为,罗振宇将“办公室政治”等同于“内卷化”,是简化了这个概念的深刻内涵,用得并不准确。

  4. 叙事服务于观点,而非观点源于史实: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系列更像是一部精彩的“历史评书”或“管理学案例”,其目的是为了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并传达一个核心观点,而不是严谨的学术研究,其叙事逻辑有时会为了戏剧性效果而牺牲历史的真实性。


《失控的天朝》是“罗辑思维”的一个标志性作品。

  • 从传播和大众认知的角度看,它无疑是成功的,它成功地用一种现代化的、易于理解的框架,重新解读了近代中国的一段屈辱史,引发了公众的广泛思考和讨论,起到了很好的知识普及作用。

  • 从严谨的学术角度看,它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争议,它是一种典型的“宏大叙事”,为了突出核心观点而牺牲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观看《失控的天朝》时,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精彩的“思想实验”“认知工具”,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视角来理解清朝为何衰落,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并非历史的全部真相,对于历史,我们既要学习那些能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模型”和“框架”,也要时刻保持批判性思维,去探寻模型之外的丰富细节和复杂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