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无人机相关的研发和教学活动,并非完全归属于某一个单一的学院,而是由多个学院、跨学科团队共同协作完成的,这体现了浙江大学强大的工科实力和“交叉学科”的办学特色。

浙大的无人机项目更像是一个“项目驱动”或“平台驱动”的模式,由不同领域的学院提供各自的核心技术支持。
以下是参与最核心、最相关的几个学院:
航空航天学院
这是最直接、最相关的学院,可以说是浙大无人机技术的“大本营”和“摇篮”。
- 核心贡献:负责无人机最核心的飞行器设计与制造,包括:
- 气动外形设计:如何让无人机飞得更稳、更省电、机动性更好。
- 结构设计:如何设计轻量化、高强度的机身。
- 飞行控制:开发飞控系统,实现自主飞行、航线规划、姿态稳定等“大脑”功能。
- 代表性团队:由申胜平教授领导的团队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在无人机设计、智能控制方面有深厚的研究积累,研制了多种高性能的固定翼、旋翼无人机,并多次在国内外的无人机创新大赛中获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如果说航空航天学院负责无人机的“身体和大脑”,那么计算机学院则负责无人机的“眼睛和智慧”。
- 核心贡献:专注于无人机的智能化和自主化,包括:
- 计算机视觉:开发目标识别、场景理解、避障等算法,让无人机能“看懂”世界。
-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让无人机能够自主决策、协同作业,实现更高级的智能化。
- 机器人操作系统:为无人机提供软件平台和通信框架。
- 代表性团队:学院的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为、周昆等教授团队)在图形学、视觉计算等领域世界领先,其技术广泛应用于无人机的感知与交互。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这个学院为无人机提供了关键的“神经系统和平衡感”。
- 核心贡献:提供高精度的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包括:
- 惯性导航:在没有GPS信号的环境下(如室内、桥下),无人机如何知道自己在哪里、朝向何方。
- 运动控制:实现无人机的精准悬停、跟踪、起降等高难度动作。
- 系统建模与仿真:建立无人机的数学模型,进行仿真和优化。
其他相关学院
除了以上三大核心学院,还有许多其他学院也深度参与,形成了强大的交叉学科生态:
- 电气工程学院:负责无人机的“心脏”和“血管”,即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的研究。
-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负责通信链路、雷达感知、传感器等电子系统的研发。
- 公共管理学院:参与无人机在智慧城市、交通管理、应急响应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和社会治理分析。
- 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研发搭载在无人机上的多光谱相机、高光谱成像仪等,用于农业监测、环境检测、医疗救援等。
当有人问“浙大无人机属于哪个学院”时,最准确的回答是:
浙江大学无人机技术是由航空航天学院牵头,并联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多个顶尖工科学院,通过跨学科协作共同研发的。 这种模式使得浙大无人机在飞行器设计、智能控制、自主导航、视觉感知等关键技术领域都具备了世界一流的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