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行动思维。

直观行动思维,也称为“直觉行动思维”或“感知运动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初级阶段,主要在婴幼儿时期(0-2岁)表现最为突出,它的核心特点是:
- 思维与行动不可分:思维不能脱离具体的事物和动作,婴幼儿不是在头脑中“想”好了再去做,而是在“做”的过程中“想”,行动就是思维的过程。
- 依赖感知和动作:思维必须通过直接接触、摆弄、观察具体物体来完成,婴儿看到一个东西,他会直接伸手去抓,而不是先思考“这是什么”。
- 范围狭隘,缺乏预见性:思维只针对当前直接感知到的事物和正在进行的动作,无法计划未来或进行抽象思考。
基于以上特点,直观行动思维的“工具”就不是我们成人所理解的锤子、电脑或软件,而是婴儿自身身体及其与环境的直接互动方式。
直观行动思维的工具
我们可以将这些“工具”分为两大类:
核心生理工具
这是婴儿与生俱来的、最根本的“工具”,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武器”。
-
感官
- 眼睛(视觉):这是最重要的工具,通过看,婴儿识别颜色、形状、大小,追踪移动物体,建立对世界的基本印象,看到奶瓶,就知道要喝奶了。
- 耳朵(听觉):通过听,婴儿分辨熟悉的声音(如妈妈的声音、摇篮曲),这是建立情感联结和语言启蒙的基础。
- 嘴巴(味觉/触觉):婴儿探索世界的“万能口”,他们通过吮吸、啃咬来感受物体的软硬、冷热、味道,这是他们认识物体的最初方式。
- 手(触觉):手的抓握、拍打、揉捏等动作,是婴儿主动探索和改变物体的主要工具,通过触摸,他们了解了物体的质地、温度和形状。
- 皮肤(触觉/温度觉):通过拥抱、抚摸,婴儿不仅感知温度和质地,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安全感。
-
身体动作
- 抓握与投掷:这是婴儿最早期的“实验”,抓握是为了“获得”,投掷是为了“观察结果”(东西掉下去了会发出声音),这些动作本身就在帮助他们理解物体与空间的关系。
- 爬行与行走:这是拓展思维“疆域”的工具,当婴儿从只能躺着看到处爬、到处走时,他们的世界从一个平面扩展到三维空间,他们能主动接近感兴趣的物体,进行更复杂的探索,思维也随之发展。
外部环境工具
这些是婴儿能够接触到的、被他们当作“工具”来使用的物体。
-
玩具
简单的、能发出声音的、能抓握的玩具是婴儿最直接的“思维对象”,他们通过摇晃、敲打、扔掉、捡起这些玩具,来学习因果关系(“我一摇,它就响了”)、物体恒存性(“虽然玩具被布盖住了,但它还在”)等基本概念。
-
日常用品
奶瓶、勺子、遥控器、抽屉里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是“玩具”,他们通过摆弄这些物品,模仿成人的行为,并理解它们的功能。
-
成人的身体
父母的手、脸、身体,也是婴儿探索和学习的“工具”,婴儿通过抓妈妈的手、摸爸爸的脸来建立情感连接,并通过模仿成人的表情和声音来学习社交和语言。
一个生动的例子
一个8个月大的婴儿看到一个桌子上的摇铃。
- 他的“思维”过程是这样的:
- 看到(视觉工具):他注意到桌子上有东西。
- 爬过去(身体动作工具):他决定要拿到它,于是用爬行这个工具向桌子靠近。
- 伸手抓(手部动作工具):他够不到,于是努力伸长手臂。
- 摇晃(手部动作工具):拿到后,他会本能地摇晃,听到声音,他感到好奇和满足。
- 扔掉(手部动作工具):他可能会把它扔到地上,然后观察它掉落的轨迹和声音,这个“扔”的动作,其实是在做一个实验,探索“物体下落”这个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思考和行动是完全同步的,他不是先在脑子里想好“我要爬过去,然后抓起来,再摇晃”,而是在“爬”、“抓”、“摇”、“扔”这些行动中,完成了他的思考和探索。
直观行动思维的“工具”不是外部的、人造的器物,而是婴儿自身的感官系统、身体动作以及他们所能直接接触和操作的物体。
- 对内,他们用感官和身体去感知世界。
- 对外,他们用动作去改变和探索物体。
正是通过这些最原始、最直接的“工具”,婴儿构建了关于世界的基本认知,为日后更高级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孩子能够脱离具体事物,在头脑中进行想象和思考时,直观行动思维就逐渐发展为更高阶段的思维形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