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思维突破后,如何抓住新赛道的红利窗口?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问题!“跳出思维”(Thinking Outside the Box)是创新、解决问题和实现个人成长的核心能力,它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可以刻意练习的技能。

思维突破后,如何抓住新赛道的红利窗口?-图1

下面我将从“是什么”、“为什么难”、“怎么做”“实例”四个方面,为你全面解析如何“跳出思维”。


“跳出思维”是什么?

它不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而是指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和认知框架,从一个全新的、非传统的角度去审视问题,从而找到创新性解决方案的过程。

它就像:

  • 从二维平面思维,升级到三维立体思维。
  • 只看到地图,变成能亲自去探索未知领域。
  • 用锤子看所有东西都是钉子,变成拿起扳手、螺丝刀和胶枪去解决问题。

为什么我们很难“跳出思维”?

我们的思维就像被设定好的程序,有很多“默认设置”在限制我们:

  1. 思维定势:过去的经验和成功模式会形成固定的思维路径,下次遇到类似问题时,大脑会自动走这条“老路”,因为它最省力、最安全。
  2. 功能固着:我们倾向于只看到事物的常规功能,砖头是用来盖房子的,我们很难想到它可以用作门挡、武器或纸镇。
  3. 权威和从众心理:我们倾向于相信专家、遵循主流观点,害怕与众不同或提出“愚蠢”的问题。
  4. 害怕失败:创新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和失败的风险,为了规避风险,我们更愿意选择安全、保守的方案。
  5. 信息过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于快速接受现有信息,而不是去质疑和探索信息背后的可能性。

如何实践“跳出思维”?—— 一套可操作的方法

“跳出思维”是一种技能,就像健身一样,需要刻意练习,以下是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

打破框架

  1. 挑战第一性原理

    • 做法:不要问“我们通常是怎么做的?”,而是问“事物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最基本的假设是什么?”然后从零开始构建解决方案。
    • 例子:埃隆·马斯克造火箭,传统思维是“火箭很贵,我们应该买”,他挑战了“火箭为什么贵?”的本质,发现是材料和制造成本,于是他决定自己造,通过回收火箭,颠覆了整个行业。
  2. 反向思考 / 倒推法

    • 做法:思考问题的反面,如果你想“如何获得成功?”,不如先想“如何确保彻底失败?”,然后避免这些失败的行为,或者,从你想要的结果倒推,需要哪些条件才能达成。
    • 例子:亚马逊的“逆向工作法”,在构思新服务时,他们会先写一篇新闻稿,宣布这个服务已经成功了,然后倒推,为了写出这篇新闻稿,我们需要具备哪些产品功能、技术能力和市场策略。
  3. 类比与跨界联想

    • 做法:从完全不同的领域寻找灵感,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在自然界是怎么解决的?”“历史上有没有类似的事件?”“其他行业是怎么处理类似挑战的?”
    • 例子:瑞士工程师乔治·德·梅斯特拉尔在散步时,发现苍耳能粘在裤子和狗毛上,他受此启发,发明了魔术贴,快递行业的“枢纽-辐射”模式,就是借鉴了航空公司的运营模式。
  4. 重新定义问题

    • 做法:仔细审视你正在解决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解决了错误的问题,试着重新表述问题,把限制条件去掉或改变。
    • 例子
      • 旧问题:“我如何让员工在早上9点前到公司?”
      • 新问题:“我如何确保团队在核心工作时间内高效协作?” (答案可能不再是考勤,而是灵活的工作时间、结果导向的考核等)

拓展思路

  1. 头脑风暴(无限制版)

    • 做法:设定一个时间,疯狂地写下所有想到的点子,不评判、不分对错,关键是要“量”而不是“质”,先追求数量的多样性。
    • 技巧:可以使用“SCAMPER”法(替代、合并、改造、调整、其他用途、消除、重新排列)来刺激思考。
  2. 强制关联法

    • 做法:随机选择两个不相关的事物,强迫自己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以此为灵感解决当前问题。
    • 例子:问题是“如何让一个APP更有趣?”,随机词是“披萨”,可以产生联想:“披萨可以分享,所以APP可以增加社交分享功能;披萨有很多配料,所以APP可以提供高度自定义选项;披萨是热的,所以APP可以有实时互动功能。”
  3. 扮演不同角色

    • 做法:想象自己是另一个人,从他的视角看问题,一个孩子、一个外星人、你的竞争对手、一位历史人物。
    • 例子:在做产品设计时,扮演一个5岁的孩子,他会如何使用这个产品?他会觉得哪里简单,哪里复杂?这能帮你发现成人视角忽略的细节。

落地与迭代

  1. 拥抱“快速失败,廉价失败”

    • 做法:不要追求一次就做出完美的方案,用最小的成本(时间、金钱、资源)快速做出一个原型(MVP - Minimum Viable Product),去测试市场反应,然后根据反馈快速迭代。
    • 核心:失败不是终点,而是获取宝贵数据、验证假设的必经之路。
  2. 保持好奇心

    • 做法:像孩子一样对世界保持好奇,多问“为什么?”“…会怎样?”“还有其他可能吗?”,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接触不同的人,旅行,看纪录片,不断为你的大脑输入新的“养料”。

实例:如何“跳出思维”解决一个常见问题

问题: “我的城市交通太拥堵了,怎么办?”

  • 常规思维(在框内):

    • 修建更多高架桥和地铁。(治标不治本,成本高)
    • 限制车牌号,实行限行。(效果有限,影响民众生活)
    • 提高停车费。(让开车变得更贵,但问题根源未解决)
  • 跳出思维(打破框架):

    1. 重新定义问题: 问题不是“车太多”,而是“人和货的移动效率太低”。
    2. 跨界联想:
      • 借鉴互联网: 能否像“滴滴拼车”一样,建立高效的“顺风车”系统,减少空驶率?
      • 借鉴共享经济: 大力推广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减少私家车保有量。
      • 借鉴物流模式: 能否建立“社区微仓储+电动货运车”的配送网络,减少大型货车在高峰期的上路?
    3. 技术驱动:
      • 利用AI和大数据,实时预测交通流量,动态调整红绿灯时长。
      • 开发一个超级APP,整合公交、地铁、共享单车、网约车信息,为市民规划“最优”出行路径,而不是“最快”路径。
    4. 改变行为模式:
      • 推广“错峰上下班”、“远程办公”政策。
      • 将城市功能区从“单一功能区”(如纯住宅区、纯商务区)向“混合功能区”转变,缩短通勤距离。

“跳出思维”是一个从“接收者”“创造者”的转变,它要求我们:

  • 保持怀疑:不轻易接受现成的答案和框架。
  • 拥抱未知:敢于探索不确定的领域。
  • 连接万物:在不同知识间建立意想不到的联系。
  • 付诸行动:通过快速试错来验证想法。

创新往往诞生在“舒适区”的边缘,当你开始感到困惑、不安,甚至觉得自己的想法“太疯狂”时,你可能正站在新思维的入口,大胆去尝试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