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新时代如何用法治思维破解治理难题?

什么是法制思维方式?

法制思维方式,就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处理问题、做出决策的根本准则和最高准绳的一种思考模式和行为习惯

新时代如何用法治思维破解治理难题?-图1

它不是指仅仅懂几条法律条文,而是一种内化于心的、系统的思维框架,当遇到问题时,一个具备法制思维方式的人,会自然而然地从法律的角度去分析、去审视、去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单纯依赖个人情感、道德直觉、权力大小或社会舆论。

它强调的是一种规则之治,即无论是个人、组织还是国家,其行为都应当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受到法律的约束和规范。


法制思维方式的核心特征

法制思维方式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核心特征,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它的内涵:

权利义务思维 这是法制思维的基石,它要求我们:

  • 明确权利: 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享有哪些法定权利(如人身自由权、财产权、言论自由权等),以及当这些权利受到侵害时,如何通过法律途径去维护。
  • 履行义务: 清楚地知道自己必须履行哪些法定义务(如纳税、服兵役、遵守交通规则等),并自觉遵守。
  • 尊重他人权利: 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必须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得滥用权利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

规则至上思维 这是法制思维的核心,它要求我们:

  • 法律是最高准则: 在所有社会规范(如道德、政策、乡规民约)中,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任何个人或组织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 依法办事: 无论是政府决策、企业经营还是个人行为,都必须有法律依据,遵循法定程序,反对“权大于法”、“言大于法”的人治现象。

程序正义思维 这是法制思维的保障,它强调“看得见的正义”,即不仅实体结果要公正,达成结果的整个过程也必须公正,它要求我们:

  • 遵守程序: 任何决策和处理事务都必须遵循法定的步骤、顺序和时限,公安机关抓人必须出示证件,法院判决必须经过庭审辩论等。
  • 程序优先: 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实体结果是“对的”,但如果违反了法定程序,该结果也可能被认定为无效,程序是限制权力滥用、保障公民权利的“防火墙”。

责任后果思维 这是法制思维的底线,它要求我们:

  • 预见后果: 在做出某个行为或决策前,要预见到其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影响。
  • 权责统一: 享受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重,如果实施了违法行为,就必须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如赔偿、行政处罚乃至刑事责任。

平等保护思维 这是法制思维的灵魂,它要求我们: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所有公民,无论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有何不同,都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也平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 反对特权: 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法律特权,即“特殊公民”或“超然于法律之上”的现象。

为什么法制思维方式如此重要?

培养和践行法制思维方式,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对个人而言:

  • 维护自身权益: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如诉讼、仲裁、投诉等)来维权,而不是采取暴力或“闹事”等非法手段。
  • 规范自身行为: 知道法律的边界,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从而有效避免因无知而触犯法律,保护自己和家人。
  • 提升个人素养: 法制思维是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

对社会而言:

  • 化解社会矛盾: 法律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明确的行为预期和纠纷解决机制,当矛盾出现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比“私了”或“上访”更规范、更公正、更有效,能从根本上化解冲突。
  • 维护社会秩序: 当绝大多数人都遵守法律、敬畏法律时,社会就能形成一种稳定、有序、可预期的运行状态,减少混乱和冲突。
  • 促进公平正义: 法制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它保障每个人都能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让弱者也能得到法律的庇护。

对国家而言:

  • 建设法治国家: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都纳入法治轨道,是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 限制公权力: 法制思维要求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这能有效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保障公民权利不受公权力的非法侵害。
  • 提升国家形象: 一个崇尚法治、依法办事的国家,更容易获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信任,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环境。

如何培养和践行法制思维方式?

培养法制思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点滴做起:

  1. 学习法律知识: 这是最基础的一步,不仅要学习《宪法》等根本大法,也要了解与自己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如《民法典》、《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2. 养成阅读习惯: 关注法治新闻、阅读法律案例,了解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比单纯背诵法条更有效。
  3. 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 签订合同时仔细阅读条款。
    • 消费时索要发票,了解自己的权利。
    • 遇到纠纷时,首先考虑能否通过协商、调解或诉讼等法律途径解决。
    • 批评社会现象时,尝试从法律角度进行分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情绪宣泄。
  4. 尊重司法权威: 相信法院的判决,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应通过法律规定的上诉、申诉等程序来表达诉求,而不是采取“信访不信法”等对抗性方式。
  5. 从自身做起: 无论是在网络空间还是现实生活中,都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造谣、不传谣,不侵犯他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

法制思维方式是一种现代、文明、理性的思维模式,它要求我们信仰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它不仅是保护我们自己的“金钟罩”,更是构建一个公平、正义、有序、和谐社会的基石,对于任何一个希望走向现代化和文明的国家来说,在全体国民中普及和深化法制思维,都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具有根本性意义的任务。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