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申遗思维是保护枷锁还是发展钥匙?

“申遗思维”这个词,既是对一种成功策略的总结,也常常带有一些引申和批判的意味,它指的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机构为了将某项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采取的一系列策略、方法和思考模式。

申遗思维是保护枷锁还是发展钥匙?-图1

我们可以从“积极策略”“潜在问题”两个维度来全面理解它。


积极的申遗思维:一种成功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从积极的层面看,申遗思维是一种系统性的、高瞻远瞩的遗产保护与发展战略,它包含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顶层设计与系统性思维

申遗不是单一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从国家或地区层面进行顶层设计。

  • 跨部门协作: 整合文化、文物、住建、环保、旅游、财政等多个部门的力量,形成合力。
  • 法律法规保障: 在申遗前,往往会出台或升级地方性法规,建立强有力的法律保护框架,确保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 系统性规划: 不仅保护遗产本体,更要保护其周边的自然环境、文化生态和社区生活,这是一种“大遗产观”的体现。

价值提炼与国际话语权构建

申遗的核心是向世界证明“这个东西为什么独一无二,为什么属于全人类”。

  • 突出普遍价值: 深入挖掘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精神等价值,并将其提炼为符合《世界遗产公约》标准的“突出的普遍价值”,这是申遗成功的灵魂。
  • 讲好中国故事: 将遗产的价值转化为一个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的国际叙事,良渚古城申遗,成功地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早期国家、社会分化的实证)讲了出来。
  • 对标国际标准: 精准研究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审标准和偏好,准备详实、科学的申报文本,确保材料的专业性和说服力。

“以申促保”的倒逼机制

这是申遗思维中最具实践价值的一点,申遗的目标不仅仅是获得一块“金字招牌”,而是通过申遗这个强大的外部压力,倒逼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 基础设施升级: 大力整治周边环境,拆除违章建筑,改善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使其符合遗产保护的要求。
  • 管理能力提升: 建立高规格的管理机构,引入专业人才,制定科学的管理规划,实现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治理”的转变。
  • 保护意识觉醒: 申遗过程会极大地提升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遗产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守护遗产的良好氛围。

“遗产活化”的可持续发展思维

成功的申遗思维不是将遗产“束之高阁”,而是思考如何让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 文旅融合: 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发展高质量的旅游,将遗产地的文化魅力转化为经济优势,反哺遗产保护,福建土楼申遗后,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 社区参与: 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到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中,让他们成为遗产的守护者和受益者,确保遗产的“活态传承”。
  • 品牌效应: “世界遗产”品牌本身就是巨大的无形资产,可以极大地提升一个地区的国际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

申遗思维的潜在问题与批判性反思

当“申遗”本身成为首要目的时,“申遗思维”也可能走向其反面,引发一系列问题,这也是这个词常常带有的批判色彩。

“重申报,轻管理”的功利化倾向

这是最受诟病的一点,有些地方将申遗视为“政绩工程”或“形象工程”,一旦成功入选,便放松了后续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 申报前“面子工程”: 为了一心通过评审,不惜投入巨资进行环境整治、美化亮化,甚至不惜“造假”或过度修复,以求“看起来完美”。
  • 申报后“刀枪入库”: 申遗成功后,保护资金和管理投入锐减,遗产地陷入“重建轻管”的困境,甚至面临新的破坏风险。

过度商业化与“原真性”的丧失

为了追求旅游经济效益,一些遗产地被过度开发。

  • 同质化严重: 遗产地充斥着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商店、小吃街和娱乐项目,失去了其独特的文化韵味。
  • 原住民流失: 过度商业化的生活成本可能迫使原住民迁出,导致遗产地失去其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活态”文化,变成一个没有灵魂的“博物馆”。
  • 体验碎片化: 游客的体验被简化为拍照打卡,无法深入理解遗产的内在价值。

“孤岛效应”与文化生态的割裂

申遗强调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但有时会过度聚焦于遗产本体,而忽略了其与周边环境、社区文化密不可分的联系。

  • 文化孤岛: 为了保护遗产地,可能会将其与周围社区进行物理或功能上的隔离,切断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
  • 社区失语: 在遗产的决策过程中,当地居民往往被排除在外,他们的需求和声音得不到尊重,导致保护工作与社区实际脱节。

“捆绑申遗”与价值稀释

为了提高成功率,一些地方会将多个关联性不强的项目“捆绑”在一起申遗,这虽然是一种策略,但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每个项目的独特价值都被稀释,变得面目模糊。


如何走向“后申遗时代”

理想的“申遗思维”,应该是一种“以价值为核心,以保护为基石,以可持续为导向”的智慧。

  1. 端正心态: 明确申遗的终极目的是“更好地保护”,而不是“为了申遗而申遗”,申遗是手段,不是目的。
  2. 平衡保护与发展: 坚守遗产保护的底线,在保护的前提下审慎地探索可持续的利用模式,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
  3. 回归社区与原真性: 将遗产地居民视为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鼓励他们的参与,让遗产在当代生活中自然地“活”起来。
  4. 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稳定的资金保障、专业的管理团队和科学的监测评估体系,确保遗产保护工作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成功的“申遗思维”应该是在成功摘得“世界遗产”桂冠后,能够冷静、清醒地进入一个“后申遗时代”,将这份世界级的荣誉转化为持续保护、永续利用的强大动力,让这份属于全人类的遗产真正地代代相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