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心理即思维?2025年科学新解颠覆认知?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核心的哲学与心理学命题。“心理即思维”这个说法,虽然在字面上看起来简单,但它触及了心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这个观点。

心理即思维?2025年科学新解颠覆认知?-图1

核心论点:心理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思维

让我们先承认这个说法的合理之处,如果我们将“心理”定义为内在的、主观的精神活动,思维”确实是其中最核心、最复杂、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1. 认知过程的核心:心理学通常将心理活动分为认知、情绪、动机和意志等几大方面,而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语言)本身就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的过程。思维是最高级的认知形式,它负责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我们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做出决策,主要都依赖于思维。

  2. 情绪与思维密不可分:我们常说“我感到难过”或“我很生气”,但这些情绪的产生和体验,往往与我们的思维内容和思维模式紧密相连,同样是考试失利,一个学生想“我太笨了,我永远学不好了”,可能会感到绝望;而另一个学生想“这次没考好,说明我还有进步空间,下次要更努力”,则可能会感到斗志昂扬,这里,思维(认知评价)塑造了情绪的体验和强度

  3. 意志与思维的导向作用:意志,即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其前提就是思考和决策,你想要达成什么目标?需要采取哪些步骤?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如何克服?这一系列过程都离不开思维的规划、分析和权衡。

从这个角度看,将“心理”简化为“思维”,有其一定的道理,因为它抓住了人类心智活动中最具主动性和建构性的部分。


争议与复杂性:心理远不止于思维

将“心理”完全等同于“思维”,是一种过于简化和片面的观点,这种观点主要受到理性主义(如笛卡尔)和认知心理学早期发展的影响,但它忽略了心理活动中同样重要甚至更基础的部分。

  1. 情绪是心理的“底色”和“驱动力”

    • 情绪先于思维:从进化角度看,情绪系统(如恐惧、喜悦、厌恶)比复杂的理性思维出现得更早,婴儿在学会语言和复杂推理之前,就已经能通过表情和哭声表达丰富的情绪,这些原始情绪是生存的警报器和行为的驱动力。
    • 情绪独立于思维:我们有时会感到莫名的焦虑、突如其来的喜悦,或无法用逻辑解释的悲伤,这些情绪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心理事实,并非总是思维活动的直接产物,看到一部感人的电影而流泪,这种共情反应是情感系统被激活的结果,虽然内容与思维有关,但其主观体验是情感性的。
  2. 潜意识/无意识心理的存在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人类心理活动的大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冰山在水下的部分)是发生在潜意识中的,那些被压抑的欲望、未解决的冲突、自动化的习惯和直觉,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情绪和有意识的思维。
    • 这些潜意识内容并非“非思维”,而是以一种不同于逻辑、语言化的方式运作,它们可能是原始的意象、被压抑的情感碎片或身体化的感觉,将心理等同于“有意识的思维”,就等于完全否认了这片广阔的心理领域。
  3. 身体与心理的不可分割性(具身认知)

    • 现代心理学和神经科学越来越强调“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观点,即思维和认知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身体和感官体验中
    • 我们对“重量”的理解,来自于我们手臂肌肉的发力;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受,来自于心跳和呼吸的节律;我们对“危险”的直觉,来自于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如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这些身体感觉和情绪本身就是心理活动的基本构成单元,它们是思维的材料和基础,而不是思维的附属品。
  4. 感知与直觉

    • 感知是我们与世界接触的第一道门户,我们如何“看见”颜色、“听到”声音,这不仅仅是物理信号的接收,更是一个主动的、建构性的心理过程,这个“看”和“听”的过程,已经包含了初步的组织和解释,它是一种比抽象思维更基础的“具象思维”。
    • 直觉是一种快速的、自动的、无需清晰逻辑推理的认知过程,我们常常“凭感觉”做出判断,这种感觉背后是大脑基于海量经验进行的快速模式匹配,它也是思维的一种形式,但与线性的、分析性的思维截然不同。

一个更全面的视角

“心理即思维”这个说法,更像是一个有用的起点,但它不是一个完整的终点

一个更准确、更全面的看法是:

心理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成分的动态系统,思维是这个系统中最核心、最具有组织性和建构性的功能之一,但它并非心理的全部。

  • 心理 = 思维 + 情绪 + 感知 + 意志 + 潜意识过程 + 身体反应 + ...

这些要素之间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动态整合的。

  • 思维为情绪提供解释和框架,而情绪为思维提供动机和能量
  • 身体感觉是思维的“原材料”,而思维又能反过来调节身体状态(通过冥想或认知行为疗法)。
  • 潜意识过程在幕后默默塑造着我们显性的思维和情绪

当我们理解“心理”时,不能仅仅停留在逻辑、语言和概念层面,我们必须深入到情感的海洋、潜意识的深渊以及身体的感受之中,才能真正把握人类心智的全貌。“心理即思维”是一个深刻的洞见,但它只是打开这扇复杂大门的一把钥匙,而非门后的整个世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