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知识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三年级下册数学

除法
- 核心概念
- 口算除法
- 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如 60÷3, 800÷4)。
- 方法: 表内乘法逆运算,看作几个十/百除以一位数。
- 关键: 理解“几个十除以几,结果是几个十”。
- 笔算除法
- 一位数除两位数、三位数(最高位够除和不够除两种情况)。
- 步骤(算法):
- 除: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
- 乘:商和除数相乘,积写在被除数下面。
- 减:被除数减去积,得到余数。
- 比: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 落:把被除数下一位的数落下来,与余数合并,继续除。
- 难点:
- 最高位不够除:要看前两位。
- 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哪一位不够除,商就写0占位。
- 验算:
- 无余数: 商 × 除数 = 被除数
- 有余数: 商 × 除数 + 余数 = 被除数
- 口算除法
年、月、日
- 核心概念
- 时间单位
- 关系: 1世纪 = 100年,1年 = 12个月,1日 = 24小时,1小时 = 60分,1分 = 60秒。
- 年、月、日
- 大月: 1、3、5、7、8、10、12月(31天)。
- 小月: 4、6、9、11月(30天)。
- 特殊月: 2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 平年与闰年
- 判断方法:
- 非整百年份: 年份不是4的倍数是平年,是4的倍数是闰年。(如2025是平年,2025是闰年)
- 整百年份: 年份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年是平年,2000年是闰年)
- 天数: 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 判断方法:
- 计算经过天数
- 方法: 可以分段计算(算头不算尾,或算尾不算头),也可以用结束日序数 - 开始日序数 + 1。
- 时间单位
对称、平移和旋转
- 核心概念
- 轴对称图形
- 定义: 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部分完全重合。
- 关键要素: 对称轴、完全重合。
- 常见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
- 性质: 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 平移
- 定义: 物体或图形沿直线运动,本身的方向和大小不改变。
- 关键要素: 方向、距离。
- 生活例子: 电梯上下、拉抽屉。
- 旋转
- 定义: 物体或图形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
- 关键要素: 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 生活例子: 钟表指针、风车转动。
- 轴对称图形
乘法
- 核心概念
- 口算乘法
-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如 20×3, 400×5)。
- 方法: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 笔算乘法
- 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
- 步骤(算法):
-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
- 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 难点: 进位。
- 两位数乘两位数
- 方法:
- 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乘数,积的末位和个位对齐。
- 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乘数,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
- 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 难点: 理解数位对齐的意义(实际上是乘几十)。
- 方法:
- 口算乘法
面积
- 核心概念
- 面积的定义
-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 与周长的区别: 周长是图形边线的总长度,面积是图形内部的大小。
- 面积单位
- 常用单位: 平方厘米 (cm²)、平方分米 (dm²)、平方米 (m²)。
- 进率:
- 1平方米 = 100平方分米
- 1平方分米 = 100平方厘米
- 1平方米 = 10000平方厘米
- 建立表象:
- 食指指甲盖面积约1 cm²。
- 手掌面积约1 dm²。
- 地砖面积约1 m²。
-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
- 正方形面积 = 边长 × 边长
- 关键: 单位要统一,计算结果要带单位。
- 面积单位进率的换算
- 高级单位 → 低级单位:乘以进率。
- 低级单位 → 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 面积的定义
小数的初步认识
- 核心概念
- 小数的意义
- 把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 小数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写法。
- 小数的组成
- 整数部分:小数点左边。
- 小数点:,是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分界点。
- 小数部分:小数点右边。
- 小数的读写
- 读法: 整数部分按整数读法,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字。
- 写法: 按照读法写出,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
- 小数的大小比较
- 方法:
- 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
- 整数部分相同,比较小数部分,从十分位开始,一位一位地比。
- 方法:
-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 方法: 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与整数加减法法则一致)
- 关键: 结果的小数点也要对齐。
- 小数的意义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核心概念
- 数据收集
- 方法: 调查、测量、实验等。
- 工具: 计数器、举手、画“正”字等。
- 数据整理
- 方式: 通常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来整理。
- 条形统计图
- 特点: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
- 优点: 直观、形象,便于比较数量的多少。
- 组成部分: 标题、横轴(类别)、纵轴(数量)、直条、数据。
- 平均数
- 意义: 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或“一般水平”。
- 计算方法: 总数 ÷ 总份数 = 平均数。
- 特点: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它不一定在这一组数据中存在,它易受极端数据(特别大或特别小的数)的影响。
- 数据收集
学习建议与技巧
- 动手操作,建立表象:学习“面积”、“对称”等概念时,多动手画画、剪剪、拼拼,用具体事物帮助理解抽象概念。
-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生活,计算购物找零、看日历、观察交通标志的平移旋转等,都能让数学学习更生动。
- 对比区分,避免混淆:
- 周长 vs 面积:多举例说明,一个图形周长很长,面积可能很小(如细长的长方形)。
- 时间单位 vs 面积单位:明确各自的进率和应用场景,不要混淆。
- 错题整理,查漏补缺:准备一个错题本,记录做错的题目,分析错误原因,定期复习,避免再犯。
- 规范书写,步骤清晰:笔算除法和乘法时,严格按照步骤书写,数位对齐,字迹工整,减少因粗心导致的错误。
希望这份思维导图能帮助你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祝你学习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