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思维
这是艺术思维最基础、最核心的形式,它是指运用表象和意象来进行思考、创造和表达的思维活动,它区别于以概念、逻辑和语言为基础的抽象思维。

-
核心特征:
- 具象性: 思维的起点和载体是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如一幅画面、一个场景、一个人物、一段旋律。
- 情感性: 形象总是与艺术家的情感、记忆和体验紧密相连,形象是情感的载体和表达。
- 整体性: 艺术家思考的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将事物分解为孤立的元素。
-
具体表现:
- 绘画/雕塑: 艺术家在脑海中构思人物、光影、构图。
- 文学: 作家在写作时,脑海中会“看到”故事场景和人物形象。
- 音乐: 作曲家通过旋律、和声的组合,在听觉上构建出“声音形象”或“意境”。
-
关键概念: 表象(对事物外部特征的记忆)、意象(经过情感和想象加工、提炼而成的内心形象)。
想象思维
想象是艺术思维的翅膀,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没有想象,艺术就失去了创造力和超越性。
-
核心特征:
- 创造性: 它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现实的重组、变形、夸张和超越,创造出“第二自然”。
- 超越性: 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物理定律的限制,进入非现实的领域(如神话、梦境、科幻)。
-
具体表现:
- 联想: 由一个形象联想到另一个相关形象(如由“柳树”联想到“离别”)。
- 幻想: 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奇特的形象和世界(如《山海经》、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绘画)。
- 虚构: 在文学、戏剧、电影中构建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情感思维
艺术是情感的表达和升华,因此情感在艺术思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情感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动力,也是其内容和目的之一。
-
核心特征:
- 驱动力: 强烈的情感(如爱、恨、喜、悲、愤怒)是激发艺术家创作的原始动力。
- 内容核心: 艺术作品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传达某种情感体验,观众通过作品与艺术家的情感产生共鸣。
- 非逻辑性: 情感思维不一定遵循严格的逻辑,它可以是跳跃的、矛盾的、模糊的。
-
具体表现:
- 梵高的《星空》: 通过扭曲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表达出内心的激荡与不安。
-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开头“命运动机”象征着与命运的抗争,充满了戏剧性的情感张力。
创造性思维
这是艺术思维最显著的标志,指的是产生新颖、独特且有价值的想法或成果的思维过程,它强调的是“从无到有”的突破。
-
核心特征:
- 求异性: 不满足于常规和已有答案,敢于质疑,追求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表达方式。
- 多向性: 思维呈发散状态,围绕一个问题,可以产生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和创意(头脑风暴是其典型)。
- 综合性: 能够将不同领域、不同元素、甚至看似无关的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整体。
-
具体表现:
- 毕加索将非洲雕塑与立体主义结合。
- 建筑师将自然界的蜂巢结构应用于建筑设计。
- 作家将科幻设定与古典悲剧故事模式结合。
审美思维
审美思维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是对艺术品的构成规律、形式美感和价值进行感知、判断和创造的思维活动。
-
核心特征:
- 形式感: 对线条、色彩、构图、节奏、韵律等形式元素的敏感和把握。
- 和谐与对比: 思考如何在作品中统一与变化、和谐与冲突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 价值判断: 不断地在创作中进行自我审视和评价,判断什么才是“美”的,什么才是最恰当的表达。
-
具体表现:
- 摄影家在取景时,思考如何安排线条引导视线,形成平衡的构图。
- 作曲家在安排旋律时,考虑音符之间的音程关系,创造出悦耳的旋律。
- 设计师在选择字体和颜色时,思考如何传达品牌气质和美感。
抽象思维
虽然艺术思维以形象为基础,但抽象思维同样不可或缺,它是指从具体事物中抽取其本质属性,形成概念、范畴和逻辑关系的思维活动。
-
核心特征:
- 概括性: 将复杂的现实世界提炼为符号、概念或模型。
- 逻辑性: 在创作过程中,尤其是在大型、复杂的艺术项目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内在逻辑和结构。
-
具体表现:
- 康定斯基的抽象画: 他试图将色彩、形状与音乐、情感等抽象概念直接对应起来。
- 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成》: 追求的是一种极致的、纯粹的几何抽象,代表了宇宙的和谐秩序。
- 建筑的结构设计: 需要运用力学、数学等抽象科学知识来保证安全和稳定。
艺术思维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系统,它以形象思维为基础,依靠想象思维进行超越,以情感思维为驱动力,通过创造性思维实现突破,并用审美思维进行全程的调控与判断,同时抽象思维为其提供结构和深度。
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其思维方式是高度灵活的,能够在这些不同形式之间自如地切换、融合,从而创造出既有深刻内涵又具动人形式的艺术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