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2025高考必备,高中地理必修二思维导图最新版?

它以“人口与城市”和“产业与地域”为两大主线,涵盖了教材中的所有核心知识点,并加入了逻辑关联,帮助你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025高考必备,高中地理必修二思维导图最新版?-图1


高中地理必修二核心知识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部分:人口与城市

  • 人口的变化

    • 1 人口的数量变化
      • 核心概念: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 - 死亡率
        •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 根本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最主要)
          • 社会因素: 政策、社会福利、文化观念、战争、自然灾害等
      • 人口增长模式(类型):
        •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高低”)
        •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高低高”)
        •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低低”)
        • 转型规律: 原始型 → 传统型 → 现代型
        • 地区差异:
          • 发达国家:已进入现代型(如德国、日本)
          • 发展中国家:大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如中国、印度)
    • 2 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迁移)
      • 概念: 改变定居地,跨越行政区界线,并持续一定时间。
      • 类型:
        • 按地理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 按迁移方向:农村→城市、城市→农村、城市→城市
      • 影响因素(推拉理论):
        • 推力(迁出地): 经济落后、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恶化等。
        • 拉力(迁入地): 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教育医疗条件好、环境优美等。
      • 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 迁入地:
          • 有利: 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
          • 不利: 加大公共设施压力、加剧环境问题、社会管理难度增大。
        • 迁出地:
          • 有利: 缓解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联系、增加汇款收入。
          • 不利: 人才和劳动力流失、影响经济发展。
    • 3 人口的合理容量
      • 环境承载力: 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警戒值)。
      • 人口合理容量: 有效、健康地保障人类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且不妨碍后代发展的最佳人口规模(理想值)。
      • 影响因素:
        • 正相关: 资源丰富、科技水平高、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
        • 负相关: 生活消费水平高。
      • 现状: 世界人口已超过合理容量,但远未达到环境承载力极限。
  • 城市与城市化

    •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 功能区:
        • 商业区: 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交汇处,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 住宅区: 城市最广泛的功能区,出现分化(如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
        • 工业区: 靠近交通干线,分布在城市外缘,并考虑风向、水源等环境因素。
      • 形成原因:
        • 经济因素(地租): 距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性是主要因素。
        • 收入水平、知名度、历史、种族、政策等。
      • 结构模式:
        • 同心圆模式
        • 扇形模式
        • 多核心模式
    • 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 城市等级: 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 服务功能:
        • 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提供的职能种类越多,服务级别越高。
        • “门槛人口”: 某种中心地能维持其存在和服务所必需的最低人口数。
      • 城市体系: 不同等级城市相互嵌套、层层补充,构成一个地区的城市体系。
    • 3 城市化
      • 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 标志:
        •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 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 地区差异:
        • 发达国家:早、后期,水平高(70%以上),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 发展中国家:晚、中期,水平低,速度快。
      •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有利: 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人居环境。
        • 不利: 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水、噪声、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问题增多。
      • 发展: 建设生态城市、发展智慧城市是主要方向。

第二部分:产业与地域

  •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 1 农业的区位因素
      • 自然因素:
        • 气候: 光、热、水(最基本条件)。
        • 地形: 平原适合种植业,山地、丘陵适合林业、牧业。
        • 土壤: 土壤肥力、酸碱性。
        • 水源: 灌溉水源。
      • 社会经济因素:
        • 市场: 最终决定类型和规模(“订单农业”)。
        • 交通运输: 易腐烂、保鲜期短的农产品需要便捷的交通。
        • 政策: 国家政策支持或限制。
        • 科技: 良种、化肥、机械化、冷藏保鲜技术。
        • 劳动力: 数量和素质。
      • 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科技和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 2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 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 分布: 东亚、东南亚、南亚。
        • 特点: 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 商品谷物农业:
        • 分布: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 特点: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科技水平高。
      • 大牧场放牧业:
        • 分布: 美国、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 特点: 面积广大、干旱半干旱气候、地广人稀、商品率高。
      • 混合农业:
        • 分布: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墨累-达令盆地)。
        • 特点: 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良性生态循环、对市场适应性强。
    • 3 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有利: 合理的农业布局可改善生态环境(如梯田保持水土)。
      • 不利:
        • 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壤盐渍化。
        • 过度开垦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和水污染。
        • 牧业导致草场退化。
  •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 1 工业的区位因素
      • 经济因素(主导):
        • 原料: 原料导向型工业(如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
        • 市场: 市场导向型工业(如家具厂、啤酒厂)。
        • 动力: 动力导向型工业(如炼铝厂,需大量电能)。
        • 劳动力: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如服装厂、电子装配厂)。
        • 技术: 技术导向型工业(如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
      • 环境因素:

        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应远离居民区,并考虑盛行风向(下风向)、河流流向(远离水源地)。

      • 社会因素: 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国防需要。
      • 交通因素: 沿海、沿江、沿铁路、沿高速公路布局。
    • 2 工业地域的形成
      • 自发形成: 工厂之间有生产上的联系(投入-产出),形成工业集聚。
      • 规划形成: 在规划区域内,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形成工业集聚。
      • 工业联系: 生产联系、空间联系、信息联系。
    • 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 传统工业区:
        • 代表: 德国鲁尔区、美国东北部、英国中部、中国辽中南。
        • 特点: 丰富的煤铁资源、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核心、高度集中。
        • 衰落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环境问题严重。
        • 综合整治: 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科技、改善交通、消除污染、拓展交通。
      • 新工业区:
        • 高技术(如美国“硅谷”)。
          • 特点: 从业人员高知识水平、增长速度快、研发费用高、产品面向市场。
          • 区位: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附近、便捷的交通、优美洁净的环境。
        • 劳动密集型(如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温州)。
          • 特点: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工业小区内联系密切。
    • 4 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有利: 创造财富、提供就业、促进区域发展。
      • 不利: 资源、能源消耗大;产生“三废”污染;破坏地表形态。
  •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 1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 方式: 铁路、公路、水路(河运、海运)、航空、管道。
      • 选择原则: 综合考虑运量、运速、运价、运距、天气、安全性等因素。
    • 2 交通运输布局
      • 原则: 综合考虑、因地制宜、适度超前。
      • 影响因素: 经济、社会、技术、自然(地形、地质、气候)。
    • 3 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 对聚落空间形态:
        • 交通线成为城市的主要发展轴(如沿铁路、公路、河流发展)。
        • 交通方式的改变会改变城市空间形态(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
      • 对商业网点布局:
        • 交通最优: 商业网点多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高速公路沿线。
        • 商业中心: 往往分布在交通枢纽或地理位置适中的地方。
    • 4 电子通信
      • 发展: 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交往方式(如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在线会议)。
      • 影响: 使信息传递和获取更快捷,促进全球化。

总结与升华

  • 核心思想: 人地关系,人类活动(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都深刻地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着地理环境,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学习建议:
    1. 图文结合: 多看地图、示意图、统计图,建立空间概念。
    2. 案例支撑: 理论联系实际,用具体案例(如鲁尔区、季风水田农业)来理解抽象原理。
    3. 对比分析: 对比不同地域类型、不同发展模式的异同点(如季风水田农业 vs 商品谷物农业)。
    4. 构建体系: 以此思维导图为骨架,不断填充细节,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希望这份思维导图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