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仅是“罗辑思维在谈论AI”,而是一个从“拥抱AI”到“被AI颠覆”的完整故事,非常具有代表性,可以看作是中国知识服务行业与AI时代碰撞的一个缩影。

我们可以从三个阶段来理解这个关系:
第一阶段:拥抱与赋能 —— “得到”App的AI化转型
在ChatGPT引爆全球之前,罗振宇和他的“得到”就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人工智能对内容产业的巨大潜力,并开始主动拥抱和布局。
“知识引擎”的早期探索: “得到”App很早就提出了“知识引擎”的概念,试图利用技术手段将海量、碎片化的知识进行结构化、体系化,这本质上就是一种早期的、垂直领域的AI应用雏形,它包括:
- 知识图谱: 将知识点、人物、概念等连接成网,方便用户关联学习。
- 智能推荐: 基于用户的学习行为和偏好,推荐课程、听书和文章。
- 语音交互: “得到”的听书功能就是AI语音合成技术的典型应用,将文字内容转化为流畅的音频。
“超级个体”理念的实践: 罗振宇反复强调“超级个体”的概念,即每个人都应该利用现代工具(包括AI)来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技能,在这一阶段,AI被视为赋能用户、帮助他们成为“超级个体”的强大工具。“得到”提供的高质量内容,被看作是喂养AI、提升个人认知的“养料”。
这个阶段的逻辑是: AI是工具,是“得到”用来提升用户体验、实现知识高效组织和分发的重要技术手段,罗振宇和他的团队是AI的驾驭者和应用者。
第二阶段:冲击与反思 —— AI对“知识付费”模式的颠覆
2025年底,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横空出世,这给整个知识付费行业,尤其是“得到”这种以“知识提炼”和“知识服务”为核心模式的公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核心价值的动摇: “得到”的核心商业模式之一,就是邀请顶尖的专家学者,将他们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复杂知识,提炼成普通人能听懂、能学会的音频课程、文稿和电子书,这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的再加工”和“价值的再创造”。
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的出现,让这种“知识提炼”的门槛大大降低,一个用户可以直接向AI提问:“请用5000字为我解释清楚《国富论》的核心思想,并制作成一个适合通勤收听的音频文稿。” AI几乎可以瞬间完成过去“得到”团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
“得到”的独特性受到挑战: 过去,用户选择“得到”是因为:
- 权威性: 相信“得到”筛选的专家和内容质量更高。
- 效率性: 相信“得到”能帮你节省时间,快速掌握核心知识。
AI的“无所不知”和“即时生成”特性,直接挑战了这两点,为什么还要花几十块钱去买一个《西方艺术史》的课,当你可以直接问一个无所不知的AI,让它为你量身定制一份艺术史导览呢?
这个阶段的逻辑是: AI成为了“得到”的颠覆者和竞争对手,罗振宇和他的团队开始深刻反思:当AI可以轻易完成知识的“搬运”和“提炼”时,“得到”存在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第三阶段:重生与进化 —— 重新定义“知识服务”的价值
面对冲击,罗振宇没有选择回避或对抗,而是迅速调整战略,在2025年底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和“得到”的各种内部信、公开演讲中,清晰地阐述了新的思考和方向。
从“知识提供者”到“认知伙伴”: 罗振宇意识到,纯粹的知识传递已经没有壁垒,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陪伴”和“共创”。
- 从“给答案”到“启发思考”: AI可以给你标准答案,但无法替代一个优秀的老师或教练在你思考过程中的启发、追问和引导。“得到”的角色,将从知识的“分发者”转变为用户认知成长的“教练”和“伙伴”。
- 从“课程”到“训练营”: “得到”正在大力发展线上训练营、线下工作坊等形式,这种模式强调的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有老师带领、有同学互动、有实践项目、有反馈迭代的深度学习体验,AI可以提供工具和素材,但无法替代这种社群化的、有温度的学习过程。
重新定义“知识服务”的边界: 罗振宇提出,未来的“知识服务”要回归到两个最基本、也是AI最难替代的价值上:
- 信任: 用户相信“得到”推荐的内容、筛选的老师是可靠的、经过深度思考的,这种基于长期品牌建立的信任关系,是AI无法轻易建立的。
- 审美: 无论是课程文案的撰写、音频的录制,还是视觉设计,都蕴含着“得到”团队的审美和品味,这种对“美”和“体验”的追求,是AI生成内容目前还比较欠缺的。
坦然拥抱AI,将AI融入产品: “得到”没有将AI视为敌人,而是迅速将其整合进自己的产品生态。
- “得到”App内的AI问答助手: 可以在课程内直接提问,AI会基于课程内容给出解答。
- AI辅助学习工具: 帮助用户总结笔记、生成复习题等。
- AI驱动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
这个阶段的逻辑是: AI是“得到”的催化剂和新基建,罗振宇和他的团队正在带领“得到”完成一次艰难但必要的“价值重塑”,从售卖“知识产品”转向提供“认知成长服务”。
罗辑思维与AI关系的启示
罗振宇和“罗辑思维”与AI的故事,给所有内容创作者和知识服务从业者提供了一个经典的案例:
- 没有永远的护城河: 任何基于信息差或技术门槛的优势,都可能被新技术迅速抹平,今天的“知识提炼”价值,明天就可能被AI轻易复制。
- 价值必须向“人”本身回归: 当机器能处理80%的信息和知识工作时,人类的价值必须转向那些更“软”的领域:信任、情感、审美、启发、陪伴和共创。
- 拥抱变化是唯一的选择: 面对颠覆性技术,对抗是徒劳的,唯一正确的做法是理解它、使用它,甚至将自己“进化”成它的一部分,然后去寻找新的、机器无法替代的价值高地。
罗振宇的应对,展现了一位资深媒体人和商业领袖的敏锐与韧性,他带领的“得到”正在这场AI浪潮中,努力完成从“知识的搬运工”到“认知的摆渡人”的华丽转身,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罗辑思维”最深刻、最鲜活的一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