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保健学 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体育保健学

绪论
- 1 定义与研究对象
- 定义:研究体育运动参与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训练水平,运用医学、卫生学、生物科学等知识,进行监督、保护和促进其健康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 研究对象:主要是参加体育运动的健康人、亚健康人及部分特殊人群(如运动员)。
- 2 研究任务与内容
- 任务:
- 监督与评价:监督运动过程,评价健康状况。
- 诊断与处理:诊断运动性伤病,进行科学处理。
- 预防与保健:预防运动损伤和疾病,促进身心健康。
- 康复与指导:促进伤病康复,提供科学健身指导。
- 身体健康检查与机能评定。
- 运动性损伤的预防、处理与康复。
- 运动性疾病的预防与处理。
- 运动与营养。
- 运动与环境(如高原、极热、极冷)。
- 不同人群(儿童、老年人、女子)的体育保健。
- 任务:
- 3 发展简史
- 古代: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体育医学思想。
- 现代:运动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体育保健学作为其重要分支。
身体健康检查与机能评定
- 1 健康检查
- 目的:发现潜在疾病,评估健康状况,制定运动处方。
- 一般检查:身高、体重、血压、脉搏、心肺听诊等。
- 形态检查:体格、体型、身体成分(体脂率)。
- 机能检查:
- 心血管机能:台阶试验、PWC170试验。
- 呼吸机能:肺活量。
- 神经系统机能:反应时、协调性。
- 化验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等。
- 方法:初查、复查、补充检查。
- 2 机能评定
- 心血管系统:心率、血压、心电图、最大摄氧量(VO2max)。
- 呼吸系统:肺活量、最大通气量。
- 运动能力: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
- 疲劳与恢复评定:主观感觉(RPE)、生理指标(心率、血乳酸)、生化指标。
运动性损伤
- 1 概述
- 定义: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导致人体组织或器官在解剖结构上的破坏或生理功能紊乱的现象。
- 分类:
- 按损伤组织:软组织损伤、骨损伤、关节损伤、内脏损伤。
- 按损伤病程:急性损伤、慢性损伤。
- 按损伤程度:轻度、中度、重度。
- 2 损伤的病理与愈合
- 病理过程:组织损伤 → 炎症反应 → 组织修复 → 功能恢复。
- 愈合过程:肉芽组织形成 → 瘢痕形成 → 组织重塑。
- 3 损伤的预防原则
- 思想重视: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 科学训练:遵循循序渐进、个别对待原则。
- 准备活动:充分、合理。
- 整理活动:帮助身体恢复。
- 加强易伤部位力量。
- 改善身体状况:营养、睡眠、疲劳消除。
- 创造良好运动环境:场地、器材、天气。
- 4 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
- 急性损伤处理原则 (RICE原则):
- R (Rest):休息,制动。
- I (Ice):冰敷,减轻疼痛和肿胀。
- C (Compression):加压包扎,防止出血和肿胀。
- E (Elevation):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
- 软组织损伤:
- 挫伤:冷敷、加压包扎、活血化瘀药物。
- 拉伤/扭伤:RICE原则,后期理疗、康复训练。
- 关节脱位与骨折:
- 原则:固定、止痛、抗休克,立即送医。
- 处理:不随意复位,用夹板或绷带固定伤肢。
- 其他损伤:
- 肌肉痉挛(抽筋):缓慢牵拉、按摩、补充电解质。
- 骨膜炎:减少运动量、局部理疗、调整训练方法。
- 急性损伤处理原则 (RICE原则):
运动性疾病
- 1 过度训练综合征
- 定义:训练负荷与身体机能不相适应,导致身体功能紊乱的一系列症状。
- 表现:失眠、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运动能力下降、情绪低落等。
- 处理:调整训练计划、保证休息、心理疏导。
- 2 运动中腹痛
- 原因:准备活动不充分、呼吸节律紊乱、肝脾淤血、胃肠道痉挛。
- 处理:减慢或停止运动、调整呼吸、按压疼痛部位、热敷。
- 3 运动性血尿与蛋白尿
- 原因:运动时肾脏受到冲击或肾血管痉挛。
- 处理:减少运动量,一般可自行恢复,若持续需就医。
- 4 运动性中暑
- 原因: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剧烈运动,体温调节功能失调。
- 表现:高热、无汗、头晕、昏迷。
- 处理:迅速降温(脱离热源、冰敷、冷水浴)、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严重者送医。
- 5 运动性昏厥
- 原因:脑部暂时性供血不足。
- 表现:短暂意识丧失、面色苍白、脉搏细弱。
- 处理:平卧、抬高下肢、保暖、掐人中,清醒后给予糖水。
运动与营养
- 1 营养素及其功能
- 宏量营养素:
- 碳水化合物:主要能量来源,维持血糖。
- 蛋白质:构成和修复组织,合成酶和激素。
- 脂肪:高能量储备,保护器官,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 微量营养素:
- 维生素:调节生理功能(如B族维生素供能,维生素C抗氧化)。
- 矿物质:构成骨骼、维持酸碱平衡和神经肌肉兴奋性(如钙、铁、钠、钾)。
- 水:调节体温、运输物质、维持体液平衡。
- 宏量营养素:
- 2 运动与营养
- 不同运动项目的营养特点:
- 耐力项目:高碳水化合物、适量蛋白质、充足水分。
- 力量项目:高蛋白质、中等碳水化合物、适量脂肪。
- 速度项目: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
- 运动前、中、后的营养补充:
- 运动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避免高脂高蛋白。
- 运动中: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运动饮料)。
- 运动后:及时补充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黄金窗口期”),促进恢复。
- 不同运动项目的营养特点:
运动与环境
- 1 气候环境
- 高温:易导致中暑、脱水,对策:调整时间、补充水分、穿着透气。
- 寒冷:易导致冻伤、肌肉拉伤,对策:充分热身、穿着保暖、避免长时间暴露。
- 高原:缺氧,影响心肺功能,对策:阶梯式适应、减量训练。
- 2 地理环境
- 高原:同上。
- 水下/水上:水压、散热,对策:专业训练、注意保暖。
- 3 其他环境因素
- 空气污染:影响呼吸系统,对策:选择空气质量好的场地。
- 场地器材:确保安全、平整、无障碍。
不同人群的体育保健
- 1 儿童、青少年
- 特点:骨骼发育未完全,心血管和神经系统不成熟。
- 保健要点:
- 避免过大负荷和静力性练习。
- 注意正确的姿势和动作模式。
- 防止运动损伤和脊柱侧弯。
- 保证充足营养和睡眠。
- 2 女子
- 特点:有月经周期,骨盆较宽,重心较低。
- 保健要点:
- 经期可进行适度运动,避免剧烈和腹压过大的运动。
- 加强腹肌和盆底肌锻炼。
- 注意补铁,预防缺铁性贫血。
- 3 老年人
- 特点:机能衰退,骨质疏松,慢性病多。
- 保健要点:
- 以安全、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太极拳)。
- 动作缓慢,避免憋气和突然发力。
- 加强平衡能力和柔韧性练习。
- 定期体检,控制慢性病。
康复训练
- 1 概念
利用体育手段,使伤病者恢复到尽可能高的功能水平。
- 2 基本原则
- 个体化:根据伤病情况和个人特点制定。
- 循序渐进:从被动到主动,从易到难,从小量到大量。
- 全面性:兼顾局部与整体。
- 安全性:避免再次损伤。
- 3 康复训练方法
- 物理治疗:理疗、按摩、针灸。
- 运动疗法:关节活动度练习、肌力练习、平衡与协调练习、有氧训练。
- 作业疗法:模拟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功能性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