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AI时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该如何重新定义?

问题的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

这个问题之所以是“基本”的,是因为任何哲学家、任何哲学流派,无论他们讨论的是伦理、政治、美学还是知识论,都无法回避一个前提性的问题:我们所思考的“世界”(存在)和我们进行思考的“心智”(思维)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AI时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该如何重新定义?-图1

德国哲学家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明确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1.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Which is primary, thought or being?)
  2. 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 (Can our thought know the real world?)

第一个问题划分了哲学的两大阵营,第二个问题则是在这个阵营划分下的进一步探讨。


第一个方面:本体论上的划分(何者为第一性?)

这是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根本回答,决定了哲学家的基本立场,主要分为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

  • 核心观点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精神)是第二性的。
  • 解释: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识或精神而独立存在,思维、意识、精神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例如高度发达的人脑)的产物和反映,简单说,物质决定意识”。
  • 发展脉络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如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源”,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金木水火土),他们试图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寻找世界的本原。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如霍布斯、费尔巴哈,他们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往往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并且难以解释意识的能动性和社会历史的发展。
    •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主张的,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发展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意识不仅是物质的反映,还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唯心主义

  • 核心观点思维(精神/意识)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质)是第二性的。
  • 解释:精神、意识、观念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要么是精神的产物(如上帝的创造),要么是精神的显现或感觉的集合,简单说,意识决定物质”。
  • 发展脉络
    •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一个独立的“客观精神”,这个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
      •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整个自然界和历史都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和实现的过程。
    •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个人主观感觉、经验的产物。
      • 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 中国古代的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认为一切都在“心”的统摄之下。

第二个方面:认识论上的探讨(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在回答了“谁先谁后”之后,哲学家们接着要回答“我们能不能认识它?”,这个问题主要在可知论不可知论之间展开。

可知论

  • 核心观点思维能够认识存在,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 代表人物
    • 绝大多数唯物主义者(如费尔巴哈、马克思):他们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只要我们坚持实践,不断探索,世界及其规律就是可以被认识的。
    • 一些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他认为“绝对精神”通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会完全认识其自身,因此世界是可知的。

不可知论

  • 核心观点思维不能彻底认识存在,或者我们无法确信我们认识的就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 代表人物
    • 康德:他是不可知论的集大成者,他区分了“现象界”(我们能认识的世界,是经过我们先天认识形式(如时间、空间、因果律)过滤和整理过的世界)和“物自体”/“本体界”(世界本身的样子,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永远无法被认识),我们只能认识“现象”,无法认识“物自体”,这既不完全是唯物主义,也不完全是唯心主义,而是试图调和二者的“二元论”或“批判哲学”。
    • 休谟:他怀疑我们能否获得关于因果律、实体等必然性的知识,认为我们的知识大多来源于习惯和联想,而非对客观世界的必然把握。

东西方哲学的视角

这个问题不仅在西方哲学中是核心,在东方哲学中同样占据着中心位置,只是表述和进路有所不同。

中国哲学

  • 天人关系:这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议题,与“思维与存在”问题高度对应。
    • 儒家:更侧重于“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既是具有道德意志的“主宰之天”,也是自然规律之天,通过修身养性,人的道德思维(“仁”、“义”)可以与天的法则相统一,实现主客观的和谐,这是一种偏向于伦理和认识论的统一
    • 道家: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的本源,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庄子的“齐物论”则消解了物我、是非、生死的差别,主张通过“坐忘”、“心斋”等方式,超越日常的理性思维(“小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大知”),这更偏向于一种神秘主义的、直觉的唯心主义或物我两忘的本体论

印度哲学

  • 梵我合一:印度哲学的核心是探讨“梵”(Brahman,宇宙的终极实在、绝对精神)与“我”(Atman,个体的灵魂、内在精神)的关系。
  • 主流观点:绝大多数印度哲学流派(如吠檀多哲学)都认为,“我”的本质就是“梵”,二者本为一体,现实世界之所以有种种区别和痛苦,是因为人们无明,没有认识到这个“梵我不二”的真理,哲学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修行和智慧,亲身体证“梵我合一”,这是一种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并导向了强烈的神秘主义和解脱论

现代哲学的延续与演变

进入20世纪,分析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流派虽然不再使用“思维与存在”这样的宏大叙事,但问题以新的形式出现:

  • 分析哲学:关注语言、逻辑和心智,心物问题演变为“心身问题”(Mind-Body Problem),探讨心智(意识)和大脑(物理身体)的关系,出现了“物理主义”、“功能主义”、“取消唯物主义”等理论。
  • 现象学:胡塞尔提出“回到事物本身”,主张先悬置对世界是否客观存在的判断(现象学还原),专注于研究意识如何构造出我们经验到的世界,这实际上是绕开了本体论,直接在认识论层面研究“思维如何构成存在”。
  • 存在主义:更关心“人的存在”问题,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将“存在”当作一个现成的“存在者”来研究是错误的,他追问的是“存在”的意义本身,他认为,人是“此在”(Dasein),人的存在本身就蕴含着对存在的理解和追问。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总纲”,它像一根红线贯穿了整个哲学史。

  • 它是一个“元问题”,是所有其他哲学问题的基础。
  • 它划分了哲学的基本阵营:唯物主义 vs. 唯心主义,可知论 vs. 不可知论。
  • 它在东西方哲学中有不同的表达:西方侧重于“主客二分”下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探讨,东方(尤其中国)则更倾向于“天人合一”的整体性、伦理性和直觉性理解。
  • 它并未过时,在现代哲学中以“心身问题”、“意识难题”等形式继续激发着人类的思考。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不仅塑造了不同的哲学体系,也深刻地影响了科学、宗教、艺术乃至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迫使我们反思:我们是谁?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什么?我们能否真正理解这个世界? 这三个终极问题,正是“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现代回响。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