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填数字
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 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 2, 4, 6, 8, ( ), 12 (2) 18, 16, 14, 12, ( ), 8 (3) 1, 4, 7, 10, ( ), 16

答案与解析: (1) 10,规律是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2。 (2) 10,规律是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小2。 (3) 13,规律是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3。
火柴棒游戏
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并锻炼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2:** 下图是用火柴棒摆成的两个三角形,请你移动其中3根火柴棒,让它变成4个三角形。
答案与解析:
- 拿走底部的两根火柴棒(左边三角形的左边和右边,右边三角形的左边)。
- 将这两根火柴棒交叉放在中间,形成一个新的倒立的三角形。
- 这样,原来的两个大三角形和中间一个倒立的小三角形,就组成了4个三角形(3个小三角形和1个大三角形)。
趣味应用题
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情境,需要孩子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3:** 一个小朋友有15颗糖,他分给小明一些,分给小红一些,最后自己还剩下3颗,他分给小明和小红的糖加起来一共有多少颗?
答案与解析: 12颗。 可以这样想:小朋友一共有15颗糖,最后自己剩下3颗,那么分出去的糖就是总数减去剩下的糖。 15 - 3 = 12(颗)。 分给小明和小红的糖加起来一共有12颗。
图形与分类
锻炼孩子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 4:** 下面的图形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不同?请把它圈出来。
(1) ○ □ △ ○ (2) △ □ △ □ (3) ◇ ◇ ◇ ☆
答案与解析: (1) 圈出第二个 □,因为其他三个都是圆形(○),只有一个是正方形(□)。 (2) 圈出第二个 □,因为图形是按“△, △, □, □”的规律排列的,前面两个是三角形,后面两个是正方形,所以第二个图形(△)和它后面的规律不同。 (3) 圈出 ☆,因为其他三个都是菱形(◇),只有一个是五角星(☆)。
逻辑推理题
需要孩子根据已知条件一步步推导出结论。 5:** 桌子上放着三种水果:苹果、香蕉和梨,只知道:
- 苹果不是最大的。
- 香蕉不是最小的。
- 梨比苹果大。
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这三种水果排队。
答案与解析: 香蕉 > 梨 > 苹果。 我们可以这样推理:
- 根据“梨比苹果大”,我们知道顺序是:梨 > 苹果。
- 再看“苹果不是最大的”,那么最大的只能是香蕉或梨,但我们已经知道梨比苹果大,所以最大的只能是香蕉。
- 现在我们确定了香蕉是最大的,剩下苹果和梨,根据“梨比苹果大”,顺序是:梨 > 苹果。
- 最后检查“香蕉不是最小的”,我们的顺序是香蕉、梨、苹果,香蕉确实是最大的,不是最小的,符合条件。 最终的顺序是:香蕉、梨、苹果。
有趣的算式
让孩子在游戏中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6:** 想一想,下面的汉字各代表哪个数字?(相同的汉字代表相同的数字,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
爱 + 学 = 10 爱 + 爱 + 学 = 19
答案与解析: 爱 = 9,学 = 1。 可以这样想:
- 我们把第一个算式“爱 + 学 = 10”代入第二个算式,第二个算式是“爱 + 爱 + 学”,可以看作是“爱 + (爱 + 学)”。
- 因为“爱 + 学”等于10,所以第二个算式就变成了“爱 + 10 = 19”。
- “爱”就等于 19 - 10 = 9。
- 把“爱 = 9”代回到第一个算式,得到 9 + 学 = 10。
- “学”就等于 10 - 9 = 1。
给家长的小建议:
- 鼓励为主: 思维题对孩子来说有挑战性,不要急于求成,多鼓励孩子尝试。
- 引导思路: 当孩子卡住时,可以适当引导,我们来看看第一个数字和第二个数字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样移动,会怎么样呢?”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
- 口头表达: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这能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也能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思维路径。
- 趣味性: 可以把题目编成小故事,或者用实物(比如糖果、积木)来演示,增加趣味性。 能帮助一年级的孩子们在快乐中锻炼思维,变得更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