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新课改下,课堂思维到底是什么?如何培养?

什么是课堂思维?

课堂思维,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有目的、有逻辑、深层次的认知活动过程

新课改下,课堂思维到底是什么?如何培养?-图1

它不是指学生单纯地“听讲”或“记忆”,而是指学生主动地、批判性地、创造性地处理信息、理解概念、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一种心智模式

可以把课堂思维想象成学生在课堂上的“CPU”,它负责接收信息(输入)、处理加工(运算)、输出成果(输出),一个高效的课堂,就是能激活并锻炼学生“CPU”性能的过程。


课堂思维的主要特征

课堂思维区别于日常的、随意的思考,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1. 目的性与方向性

    • 它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而是围绕具体的学习目标展开的,老师问“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写结尾?”,学生的思考就会聚焦在“写作意图”、“结构作用”、“情感升华”等方向上。
  2. 逻辑性与条理性

    课堂思维强调有理有据,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无论是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还是解决一道数学难题,都需要清晰的逻辑链条和步骤,而不是跳跃式的、感性的猜测。

  3. 深刻性与批判性

    它不满足于表面的、肤浅的理解,而是追求对知识本质的洞察,学生需要学会提问:“这个结论真的正确吗?”“有没有其他可能性?”“这个知识点和之前学的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体现。

  4. 主动性与建构性

    • 学生是思维的主体,不是被动的知识容器,他们需要主动地将新知识与旧经验、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思考“消化”知识,并最终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有意义的认知体系。
  5. 情境性与互动性

    • 课堂思维通常发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并且常常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互动来激发和深化,一场小组讨论、一次课堂辩论,都是思维碰撞、相互激发的过程。

课堂思维的核心组成部分(类型)

课堂思维是一个综合能力,可以分解为几种关键的思维类型:

思维类型 核心内涵 课堂表现
记忆与理解 思维的基础,指对信息的识别、记忆和初步解释。 - 复述定义、公式、历史年代。
- 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个新概念。
- 识别图表中的关键信息。
应用与分析 思维的深化,指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并能分解事物的结构、关系。 - 用学过的物理定律解释一个生活现象。
- 分析一篇文章的段落结构、论证手法。
- 区分一个概念的不同种类。
评价与创造 思维的高阶,指对观点、方法、作品进行价值判断,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想法或成果。 - 对一个科学实验的设计方案提出改进意见。
- 写一篇有自己独特见解的读后感。
- 设计一个解决社区问题的方案。
- 创作一首诗或一幅画。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就是这个层次划分的经典理论,它清晰地展示了思维从低阶到高阶的发展路径。


为什么课堂思维如此重要?

培养课堂思维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其重要性体现在:

  1. 从“学会”到“会学”:掌握了课堂思维,学生就掌握了学习的“渔”,而不是仅仅得到几条“鱼”,他们能自主探索未知领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2. 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和非结构化的,课堂思维训练出的分析、评价和创造能力,是学生未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武器。
  3. 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当学生通过深度思考攻克一个难题,或产生一个新见解时,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智力愉悦感,这种内在的驱动力远比外部奖励更持久。
  4. 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源于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一个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很难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创新者。

如何培养和激发课堂思维?

课堂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对教师而言:

  • 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多提“为什么”、“怎么样”、“…会怎样”等开放性问题,少提“是不是”、“对不对”等封闭性问题。
  • 采用探究式、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结论。
  • 鼓励提问和质疑: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提出自己的困惑和不同见解。
  • 组织有效的小组讨论:让不同观点在交流中碰撞,相互启发,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 教授思维工具:如思维导图、SWOT分析法、5W1H分析法等,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脚手架”。

对学生而言:

  • 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未知世界保持开放和探索的态度。
  • 积极参与,勤于思考:紧跟老师的思路,并主动在脑中进行追问和联想。
  • 敢于提问,不怕犯错:提问是思考的开始,错误是进步的阶梯。
  • 勤于总结和反思:课后回顾自己的思考过程,哪里想对了,哪里卡壳了,如何改进。

课堂思维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深度、主动、有逻辑的认知活动,它以记忆和理解为基础,通过应用和分析走向深化,最终达到评价和创造的高阶水平,培养课堂思维,是教育的核心,它决定了学生是成为知识的容器还是思考的主人,是适应未来还是创造未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