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在考研圈里流传很广的问题,直接说“哪个最垃圾”其实不太科学,因为每个专业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适合的人群,但我们可以从“就业前景的严峻性”、“报考的扎堆程度”、“学习内容的实用性”等几个维度来分析,哪些专业通常被认为是“劝退”的重灾区,也就是大家口中常说的“天坑”或“坑”专业。

在师范类考研中,大家普遍认为最“坑”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专业:
第一梯队:天坑之王
这两个专业是公认的“重灾区”,如果仅仅为了一个硕士学历,不打算读博进高校,那么一定要慎重。
课程与教学论
这个专业可以说是师范类考研的“万金油”,也是最大的“坑”。
-
为什么被认为是“坑”?
- 极度内卷,报考扎堆:几乎所有师范院校都有这个专业,而且它不考数学,对跨考生非常友好,导致每年报考人数爆炸,分数线水涨船高,经常出现“神仙打架”的局面,400分都未必能上岸。
- 就业方向模糊,对口岗位少:这个专业的名字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上非常“虚”,它研究的是“课程”和“教学”的理论,而不是针对某一门具体学科,在中小学招聘时,学校更倾向于招聘学科教学(语文/数学/英语等)的硕士,课程与教学论的毕业生去应聘,往往因为“专业性不强”而被刷掉。
- 理想去处是高校,但门槛极高:这个专业最对口的出口是去高校当老师或辅导员,但现在高校招聘普遍要求博士学历,硕士学历除非是顶尖院校的毕业生,否则很难进入。
- “空泛”:很多同学反映,读研期间学的都是教育学原理、课程设计理论等宏观内容,感觉和中小学实际教学脱节,学完之后还是不知道怎么上课。
-
适合人群:
- 对教育理论有浓厚兴趣,未来想读博走学术道路。
- 本科院校背景一般,想通过一个相对好考的专业(相对学科教学而言)获得一个硕士文凭,然后去考公或去私立/培训机构。
教育学原理
和课程与教学论类似,教育学原理也是一个偏向理论研究的“天坑”专业。
-
为什么被认为是“坑”?
- 就业路径狭窄:和课程与教学论一样,它的主要就业方向也是高校、教育科学研究院、政策研究机构等,这些地方对学历要求极高(博士起步)。
- 实践性差:研究的是教育的本质、目的、功能等宏大哲学问题,与一线教学实践相去甚远,对于想当中小学老师的学生来说,帮助不大。
- 竞争激烈:作为教育学下的基础学科,很多院校的学术型硕士名额都集中在这里,吸引了大量考生,竞争同样非常激烈。
-
适合人群:
- 明确未来要攻读教育学博士,立志成为教育理论研究者。
- 想进入教育行政部门或相关事业单位,但这类岗位通常需要通过激烈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考试。
第二梯队:性价比不高,需谨慎选择
这些专业不像第一梯队那样“一无是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存在“坑”的风险。
学科教学(所有方向)
这个专业乍一看是“王牌”,是培养中小学老师的“主力军”,但实际上也有“坑”点。
-
为什么被认为是“坑”?
- “专硕”的局限性:学科教学是专业硕士,学制通常为2-3年,虽然培养目标明确,直接对接中小学教学,但社会普遍存在“重学硕轻专硕”的偏见,在考博、部分事业单位招聘时,学硕的认可度可能更高。
- “内卷”的极致体现:因为就业方向明确,所以成为了所有师范生(包括大量跨考生)的“香饽饽”,导致分数线极高,竞争异常残酷,尤其是一些热门学科,如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堪称“卷王之王”。
- “硕士”光环逐渐减弱:随着硕士毕业生越来越多,很多重点中小学在招聘时已经开始要求“本科+硕士”均为“双一流”院校,或者直接要求博士,一个普通院校的学科教学硕士,想进入一线城市的重点中学,难度非常大。
- 培养质量参差不齐:部分院校的学科教学专业,由于扩招,导师资源、实践机会跟不上,培养质量可能不如预期。
-
适合人群:
- 目标极其明确:就想当一名中小学老师,并且对某个学科有强烈的热爱。
- 能接受激烈竞争:做好了高分备考和激烈竞争的心理准备。
- 本科背景尚可:本科学校好,能增加就业时的竞争力。
教育技术学
这是一个技术+教育的交叉学科,曾经是“香饽饽”,但现在也面临着转型困境。
-
为什么被认为是“坑”?
- “技术”不精,“教育”不专:这个专业要求学生既懂教育理论,又要掌握编程、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结果是“样样通,样样松”,在技术领域,比不过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教育领域,又不如纯粹的教育学学生。
- 就业方向尴尬:传统上可以去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老师或电教馆,但需求量不大,现在更多是去企业做在线教育产品的课程设计、培训师等,但这需要很强的产品思维和市场能力,并非所有学生都能适应。
- 技术更新迭代快:学的东西可能很快过时,需要不断学习新技能,对个人的自学能力要求很高。
-
适合人群:
- 对教育和技术都有浓厚兴趣,不满足于只做其中一方。
- 有较强的编程或新媒体制作能力,并希望将其应用于教育领域。
- 不排斥去企业工作,而不是非要去学校。
总结与建议
| 专业 | 优点 | “坑”点 | 适合人群 |
|---|---|---|---|
| 课程与教学论 | 理论基础扎实,不考数学 | 就业对口岗位少,极度内卷,实践性差 | 想读博做学术,或拿文凭考公/进私企 |
| 教育学原理 | 学术性强,理论高度高 | 就路窄,只适合读博,实践性差 | 坚定走学术道路,立志成为教育研究者 |
| 学科教学 | 就业目标明确,直接对接中小学 | 竞争惨烈(卷王),专硕认可度有争议 | 目标明确就想当老师,能接受高强度竞争 |
| 教育技术学 | 交叉学科,知识面广 | “样样通,样样松”,就业方向尴尬 | 对技术和教育都有兴趣,自学能力强,不排斥企业 |
给你的最终建议:
-
明确你的终极目标:你读研是为了什么?
- 想当中小学老师:首选学科教学,但一定要评估自己的竞争实力(本科、学习能力),并做好“血战到底”的准备,次选是相关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但要做好就业可能不对口的准备。
- 想读博进高校:可以考虑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等学术型硕士,但本科出身和科研成果至关重要。
- 只是想拿个学历,方便考公或就业:那么课程与教学论这种“万金油”专业或许是性价比之选,但也要承受其就业面窄的后果。
- 对技术感兴趣:可以考虑教育技术学,但要主动去学习编程、产品设计等硬技能,拓宽就业面。
-
不要只看专业名称,要看院校层次:一个顶尖985院校的“天坑”专业,其社会认可度、资源平台和校友网络,可能远超一个普通二本院校的“王牌”专业,学校的牌子很多时候比专业更重要。
-
实地调研:在决定之前,一定要去目标院校的研究生院官网,查看历年报录比、分数线、拟录取名单,最好能找到直系的学长学姐,问问真实的培养过程和就业情况。
没有绝对“垃圾”的专业,只有不适合你的选择,结合自身情况,想清楚未来的路,才能做出不后悔的决定,祝你考研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