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早期维新派属于哪个阶级?

早期维新派主要代表的是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 的利益和诉求

早期维新派属于哪个阶级?-图1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释这个阶级的构成、特点以及他们为什么被称为“早期维新派”。


核心答案:民族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派并非一个统一的政党,而是一个思想倾向和主张相似的群体,他们主要来自以下阶层,这些阶层的集合体构成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1. 从地主、官僚、商人转化而来的人

    在19世纪下半叶,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一部分思想相对开明的地主、官僚和商人,开始投资于新式企业,如缫丝、纺织、轮船、机器制造等,当他们从这些近代企业中获取利润后,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身份就发生了转变,成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一部分。

  2. 投资于近代工商业的民族资本家

    这是最直接的代表,他们拥有自己的工厂、矿山、轮船公司等,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直接所有者和经营者,他们的经济利益与国家的富强、市场的稳定、政策的保护紧密相连。

这个阶级的特点

要理解早期维新派的主张,就必须先理解他们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1. 双重性:这是最核心的特点。

    • 革命性(进步性):他们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外国资本凭借不平等条约进行经济倾销和资本输出,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国内的封建势力则苛捐杂税、官吏勒索,限制他们的发展,他们有反对外国侵略、反对封建压迫、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要求,具有革命性。
    • 软弱性(妥协性):由于他们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并且与封建土地所有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人本身就是地主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他们不敢彻底地反帝反封建,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抱有幻想,害怕革命会触动他们的根本利益,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2. 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早期维新派大多是从洋务派阵营中分化出来的,他们曾是洋务运动的参与者,但后来发现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只学西方技术,不改变封建制度)无法真正实现国家富强,他们提出了比洋务派更激进、更全面的主张。

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主张(体现了其阶级利益)

他们的主张清晰地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寻求政治保障的愿望:

  1. 经济上:大力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他们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技术),更要学习西方的“富国之法”(制度),即允许民间自由开设工厂、修建铁路、开采矿山,鼓励商业竞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直接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官府束缚、自由发展的经济诉求。

  2. 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

    他们认识到,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是阻碍国家富强的根本原因,他们主张效仿英国、日本等国,建立君主立宪制,设立议会,制定宪法,让资产阶级能够参与政治,表达诉求,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这比洋务派“中学为体”的政治主张前进了一大步,但仍然保留了君主,体现了其妥协性。

  3. 文化外交上:倡导全面西学

    他们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和教育理念,他们提倡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主张与西方国家进行平等的交往,反对不平等条约。

代表人物

  • 王韬:原为洋务派知识分子,后在香港接触大量西学,成为系统介绍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行者。
  • 郑观应:著名的买办和民族资本家,其著作《盛世危言》系统地提出了“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先振工商”和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
  • 薛福成:曾为曾国藩、李鸿章的外交幕僚,后出使欧洲,思想发生转变,主张变法革新。
  • 马建忠:精通西学,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

早期维新派是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言人。 他们的思想主张,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新兴阶级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愿望:既希望摆脱封建专制的束缚,又不敢彻底革命;既希望抵御外来侵略,又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他们承上启下,既是对洋务派的超越,又为后来的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高潮)和辛亥革命准备了思想和舆论基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