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客体恒存性在哪个阶段形成?

客体恒存性主要在婴儿期感觉运动阶段第五个子阶段(又称三级循环反应阶段)中初步形成,并在第六个子阶段(又称心理表征阶段)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客体恒存性在哪个阶段形成?-图1

这个概念由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个过程。


什么是客体恒存性?

客体恒存性,也称为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婴儿理解到即使一个物体不在他们的视线范围内,这个物体仍然是客观存在的,并没有消失

在婴儿获得客体恒存性之前,他们的世界是“眼见为实”的,如果东西从视野中消失了,对他们来说就等同于彻底消失了,这就是皮亚杰所说的“第一回合的循环反应”阶段(0-4个月)的典型表现。

客体恒存性的发展阶段(皮亚杰理论)

客体恒存性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主要发生在感觉运动阶段的后期。

关键转折点:A非B错误

理解“A非B错误”是掌握客体恒存性的核心标志,这个错误通常发生在8到12个月之间。

实验场景:

  1. 研究者在婴儿面前,用一个毯子盖住玩具A,放在婴儿面前的位置A。
  2. 婴儿会伸手掀开毯子,从位置A找到玩具。
  3. 重复几次,婴儿每次都能成功在位置A找到玩具。
  4. 当着婴儿的面,把玩具A藏到毯子下面,但换到了新的位置B。
  5. 结果: 即使婴儿亲眼看到了玩具被移到了位置B,他们仍然会本能地、毫不犹豫地伸手去位置A寻找玩具。

这个“A非B错误”说明了什么?

  • 进步: 婴儿已经知道物体即使被藏起来也依然存在(客体恒存性初步建立)。
  • 局限: 他们的行为还受限于过去的动作图式(“玩具总是在A这里”),他们的心理表征(对玩具位置的内部心理图像)还不够灵活和准确,无法更新和追踪物体的新位置。

各个阶段的具体表现

阶段 年龄 关于客体恒存性的表现
第一阶段 0-4个月 没有客体恒存性,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就等于不存在了。
第二阶段 4-8个月 开始萌芽,如果物体消失得非常缓慢(如慢慢从屏幕后移出),婴儿可能会去寻找,但对突然消失的物体没有反应。
第三阶段 8-12个月 初步建立,但存在“A非B错误”,这是客体恒存性形成的关键期,婴儿会主动寻找被藏起来的物体,但他们的搜索行为还比较刻板,受限于记忆。
第四阶段 12-18个月 克服“A非B错误”,婴儿能够根据物体最后出现的位置去寻找,心理表征变得更加灵活,他们可以理解简单的位移,比如玩具被藏在两个地方中的一个。
第五阶段 18-24个月 完全巩固,婴儿能够理解更复杂的物体隐藏和位移,比如在多个藏匿点之间进行追踪,甚至可以理解“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的抽象概念。

重要补充:依恋理论中的“基地安全行为”

客体恒存性的发展还与婴儿的依恋关系紧密相关。

根据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的研究,在“陌生情境”实验中,大约在8-12个月,婴儿会表现出“基地安全行为” (Secure Base Behavior)

  • 当主要抚养者(如妈妈)在场时,婴儿会安心地探索环境。
  • 当妈妈离开时,婴儿会感到焦虑和难过。
  • 当妈妈返回时,婴儿会主动寻求安慰,并很快恢复平静,继续探索。

这个现象的出现,也恰好与客体恒存性的初步形成时间点重合,婴儿之所以会因为妈妈“离开”而难过,正是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妈妈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暂时看不见了,这种对“重要他人”恒存性的理解,是建立安全依恋的基础。


  • 核心阶段: 客体恒存性主要在感觉运动阶段的第五和第六个子阶段(大约8个月到2岁)之间形成和发展。
  • 关键标志: “A非B错误”(8-12个月)是其初步形成的标志,克服这个错误意味着客体恒存性得到了巩固。
  • 重要意义: 这是婴儿认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他们从只关注当下和自身感觉,开始理解一个独立、客观、永恒存在的外部世界的开端,这为日后语言、符号思维、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