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材料类和金融专业,考研率哪个更高?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选择题,很多本科生都会在“硬核技术”和“热门金领”之间徘徊,关于考研率,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个更高,而应该从考研动机、竞争环境和未来路径三个维度来深入分析。

材料类和金融专业,考研率哪个更高?-图1

这是一个“主动考研”和“被动考研”的区别:

  • 金融类专业: 考研率高的核心驱动力是“就业门槛”,这是一种被动但强烈的考研需求
  • 材料类专业: 考研率高的核心驱动力是“学术深造”和“提升就业起点”,这是一种主动寻求更好发展路径的需求。

下面我们来详细拆解这两个专业。


金融类专业:高考研率的“压力型”驱动

考研率表现

通常情况下,金融、经济、管理等经管类专业的考研率是所有专业中最高的群体之一,尤其在顶尖财经院校(如两财一贸)和综合性大学的商学院,考研率常常能达到40%-60%甚至更高,这个数字背后是巨大的竞争压力。

为什么考研率这么高?(核心原因:就业导向)

  • 学历是“敲门砖”: 这是金融行业最显著的特点,无论是券商、基金、银行还是信托,核心岗位的招聘门槛普遍是硕士学历起步,本科学历在求职市场上竞争力较弱,尤其是在想进入顶尖机构时,本科基本没有机会。
  • “内卷”严重: 金融行业是典型的“精英行业”,吸引了大量优秀的学生,当供给远大于需求时,学历就成了最直接的筛选工具,一个985金融硕士的竞争力,远超一个普通211甚至985的本科。
  • 提升“平台”和“起点”: 好的硕士学历意味着更好的实习机会、更广的人脉资源(校友网络在金融行业极其重要)和更高的薪资起点,为了进入一个更好的平台,学生们愿意投入2-3年时间读研。
  • 专业知识的深化: 金融行业细分领域很多(如量化、投行、行研等),本科阶段的知识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研究生阶段可以更深入地学习专业技能,为特定职业方向做准备。

竞争环境

  • 竞争白热化: 金融考研被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仅要和本专业的同学竞争,还要大量吸引来自数学、计算机、物理等专业的“跨考大神”,因为他们具备更强的数理和编程能力,在量化等方向上有天然优势。
  • 考试科目难度: 考研数学(通常是数学三)和英语要求很高,专业课(如431金融学综合)知识点繁杂、信息量大,对复习的深度和广度要求都很高。

不考研的出路

如果本科毕业不考研,金融学生的出路主要是:

  • 银行柜员/客户经理: 这是大多数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工作相对稳定,但职业天花板较低,工作内容也比较基础。
  • 企业财务/会计: 进入各类公司的财务部门。
  • 保险/信托/租赁公司: 岗位相对银行和券商来说,竞争稍小一些。
  • 销售岗: 很多金融公司的销售岗位对专业要求不高,更看重个人能力。

小结:金融专业考研是“不得不考”,不考研,就意味着主动放弃了进入主流金融核心圈的机会,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


材料类专业:高考研率的“发展型”驱动

考研率表现

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为传统工科的“天坑”专业之一,其考研率也非常高,在很多以理工科见长的大学(如哈工大、华科、西工大等),考研率同样能达到40%以上,这个高比率更多是出于对未来发展的规划。

为什么考研率这么高?(核心原因:行业特性与个人发展)

  • 本科“对口”岗位少,待遇偏低: 材料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对口岗位大多是生产车间的工艺工程师、质检员等,这些岗位通常工作环境可能比较艰苦(如倒班、接触化学试剂),且起薪普遍不高,缺乏吸引力。
  • “研究型”岗位的门槛: 如果想进入企业的研发部门(R&D),或者进入高校、科研院所,硕士学历是最低门槛,博士学历在研发领域则更具竞争力,读研是“逃离”生产一线,走向研发岗位的必经之路。
  • 专业方向细分与深化: 材料是一个很宽泛的领域,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本科阶段只是泛学,研究生阶段可以选择一个具体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成为该领域的专家,这样在就业时才更有价值。
  • “转行”的跳板: 很多材料学生在考研时会选择跨考,最常见的是跨考计算机、金融、自动化等热门专业,因为材料本科阶段培养了很强的数理和逻辑思维能力,为跨考提供了基础,对于那些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考研是他们实现“专业转换”的最佳途径。

竞争环境

  • “内卷”体现在研究方向: 材料考研的竞争也很激烈,但更多体现在对研究方向的选择上,热门方向(如新能源材料、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的导师和名额非常抢手,需要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出色的科研潜力。
  • 对“科研潜力”的要求: 材料专业非常看重本科期间的科研经历,如参与过“大创”项目、发表过论文、在实验室有过长期工作经验等,这些在复试中是巨大的加分项。

不考研的出路

如果本科毕业不考研,材料学生的出路主要是:

  • 进入工厂: 这是最主要的去向,但工作环境和待遇是很多学生不愿接受的。
  • 销售/技术支持: 如材料公司的销售工程师,需要懂技术,但沟通和商务能力更重要。
  • 考公务员/事业单位: 岗位相对较少,且竞争激烈。
  • 转行: 凭借自己的学习能力,自学编程、数据分析等技能,转行到IT、互联网等行业。

小结:材料专业考研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不考研,虽然也能找到工作,但大概率会进入一个不理想的环境,职业发展路径也比较窄,读研,尤其是读一个好方向的博士,是实现阶层跨越和获得优质工作的关键。


总结与对比

维度 金融类专业 材料类专业
考研核心驱动力 被动驱动:就业门槛高,核心岗位硕士是标配,不考研等于出局。 主动驱动:提升就业起点(从生产到研发),深化专业知识,或为跨专业跳板。
考研率水平 极高,是考研“热门”中的热门。 很高,是传统工科中考研率最高的专业之一。
竞争焦点 分数和出身:初试分数、本科学校、实习经历、金融证书(CFA/FRM)。 科研潜力:本科成绩、科研经历、竞赛获奖、与导师研究方向匹配度。
不考研的出路 有,但质量不高:银行柜员、企业财务等,与核心金融圈无缘。 有,但普遍不理想:工厂工艺员、销售等,工作环境和待遇受限。
未来路径 路径清晰,直接面向金融行业核心岗位,回报可能更高。 路径较宽,读博后进入学术界或工业界研发岗,或通过跨考实现转行。

给你的建议

  1. 如果你更看重“钱景”和进入精英圈,且能承受巨大的竞争压力:

    • 选择金融,但你要有心理准备,这意味着你要从大一起就努力学习,保持高GPA,同时要实习、考证,考研过程会异常艰苦,即使考上,进入金融行业后,高强度的工作和巨大的业绩压力也是常态。
  2. 如果你对科学研究有兴趣,有耐心,希望在一个领域深耕,或者想通过读研实现专业转换:

    • 选择材料,材料专业“天坑”的标签正在慢慢被打破,尤其是在新能源、半导体等国家战略领域,高端材料人才缺口巨大,一旦成为顶尖人才,前途不可限量,读研的过程虽然枯燥,但相比金融,压力相对小一些,更侧重于学术和技能的积累。

最终决定,还是要看你的个人兴趣、性格和职业规划。 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是否适合自己,想清楚你未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你的选择就会清晰很多。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