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分成思维题,如何公平高效分配资源?

“分成思维题”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分类,但它精准地描述了一类在编程面试和算法竞赛中非常常见的题型,这类题目的核心在于如何将一个大问题,通过某种“分而治之”或“分类讨论”的策略,拆解成若干个更小、更简单、或者更特殊的问题,然后逐一解决,最后将结果合并

分成思维题,如何公平高效分配资源?-图1

这种思维方式是算法设计的基石之一,也是衡量一个程序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标准。


什么是“分成思维”?

“分成思维”的本质是化繁为简,当面对一个复杂、模糊、或者规模巨大的问题时,直接求解往往无从下手,这时,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将问题“分成”几部分:

  1. 数据结构拆分:将复杂的数据结构(如树、图、链表)拆解成更小的单元(节点、子树、连通分量)。
  2. 问题规模拆分:将大规模问题拆解成小规模问题,通过递归或迭代解决,例如分治算法。
  3. 状态/情况拆分:将问题的所有可能情况分成几类,分别处理,例如动态规划中的状态转移、贪心算法中的选择策略。
  4. 维度拆分:将多维问题拆解成一维问题,例如将二维平面上的问题拆分成X轴和Y轴两个方向来处理。

“分成思维”的几种经典模式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题型和例子来理解“分成思维”的应用。

分治

核心思想:将原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规模较小、相互独立、与原问题形式相同的子问题,递归地解决这些子问题,然后将子问题的解合并,得到原问题的解。

经典题型

  1. 归并排序

    • 分成:将一个数组从中间分成左右两个子数组。

    • 解决:递归地对左右两个子数组进行排序。

    • 合并:将两个已排序的子数组合并成一个有序数组。

    • 代码体现

      def merge_sort(arr):
          if len(arr) <= 1:
              return arr
          mid = len(arr) // 2
          left = merge_sort(arr[:mid]) # 分
          right = merge_sort(arr[mid:]) # 分
          return merge(left, right)    # 合
      def merge(left, right):
          # ... 合并两个有序列表 ...
          return merged_list
  2. 快速排序

    • 分成:选择一个“基准”(pivot),将数组分成两部分,左边都小于基准,右边都大于基准。

    • 解决:递归地对左右两部分进行快速排序。

    • 合并:快速排序的“合并”是隐式的,因为分区操作已经将元素放到了正确的位置。

    • 代码体现

      def quick_sort(arr, low, high):
          if low < high:
              pi = partition(arr, low, high) # 分区
              quick_sort(arr, low, pi - 1)   # 解决左半部分
              quick_sort(arr, pi + 1, high)  # 解决右半部分
      def partition(arr, low, high):
          # ... 选择pivot并分区 ...
          return pivot_index
  3. 大数乘法

    • 问题:计算两个非常大的整数(超出基本数据类型范围)的乘积。
    • 分成:使用类似“小学竖式”的思路,将 X * Y 拆分成 (A*10ⁿ + B) * (C*10ⁿ + D) = AC*10²ⁿ + (AD+BC)*10ⁿ + BD,通过递归计算 AC, AD, BC, BD 这四个小乘法。
    • 解决:递归计算这四个子问题。
    • 合并:将四个子问题的结果按照上述公式进行组合。

分类讨论

核心思想:当问题的答案依赖于某些条件或状态时,我们可以将所有可能的情况分成几类,分别处理每一类,最后综合所有情况得到最终答案。

经典题型

  1. 二叉树遍历

    • 问题:遍历二叉树。
    • 分成:根据访问根节点的时机,分成三种情况:
      • 前序遍历:根 -> 左 -> 右
      • 中序遍历:左 -> 根 -> 右
      • 后序遍历:左 -> 右 -> 根
    • 解决:对每一种情况,都遵循“访问当前节点 -> 递归左子树 -> 递归右子树”或“递归左子树 -> 访问当前节点 -> 递归右子树”的模式。
    • 代码体现
      # 前序遍历
      def preorder_traversal(root):
          if not root:
              return []
          # 分成:根节点 和 左右子树
          return [root.val] + preorder_traversal(root.left) + preorder_traversal(root.right)
  2. 路径和问题 (如 LeetCode 112. 路径总和)

    • 问题:判断从根节点到叶子节点的路径上,节点值之和是否等于目标和。

    • 分成:路径可以走向左孩子,也可以走向右孩子,这是一个典型的“或”关系。

    • 解决:路径总和等于 targetSum 当且仅当 (左子树存在路径和为 targetSum - root.val) 或者 (右子树存在路径和为 targetSum - root.val)

    • 代码体现

      def hasPathSum(root, targetSum):
          if not root:
              return False
          # 如果是叶子节点,判断剩余的值是否等于节点值
          if not root.left and not root.right:
              return targetSum == root.val
          # 分类讨论:走左子树或走右子树
          return hasPathSum(root.left, targetSum - root.val) or hasPathSum(root.right, targetSum - root.val)
  3. 动态规划中的状态转移

    • 问题:爬楼梯,每次可以爬1或2个台阶,问n阶楼梯有多少种爬法。
    • 分成:对于第n阶楼梯,你只能从第 n-1 阶爬1步上来,或者从第 n-2 阶爬2步上来,这是两种到达第n阶的“最后一步”的情况。
    • 解决dp[n] 的值就等于这两种情况之和,即 dp[n] = dp[n-1] + dp[n-2]
    • 代码体现
      def climbStairs(n):
          if n <= 2:
              return n
          dp = [0] * (n + 1)
          dp[1] = 1
          dp[2] = 2
          for i in range(3, n + 1):
              # 分成:最后一步是1步还是2步
              dp[i] = dp[i-1] + dp[i-2]
          return dp[n]

数据结构拆解

核心思想:利用特定数据结构的特点,将问题中的元素或操作进行“分类”或“分组”,从而高效地解决问题。

经典题型

  1. 前K个高频元素

    • 问题:找出数组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K个元素。

    • 分成:如何“分组”?我们可以用哈希表(字典)来分组,键是元素,值是该元素出现的频率。

    • 解决

      1. 遍历数组,用哈希表统计频率,完成“分组”。
      2. 问题变成了从频率值中找出前K大的,这可以通过堆(优先队列)来解决,构建一个大小为K的小顶堆,遍历频率数组,维护堆中的元素。
    • 代码体现

      import heapq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Counter
      def topKFrequent(nums, k):
          # 1. 分组:用Counter统计频率
          count = Counter(nums)
          # 2. 解决:用堆找出前K大
          # 使用小顶堆,堆中存放的是 (频率, 元素) 的元组
          heap = []
          for num, freq in count.items():
              heapq.heappush(heap, (freq, num))
              if len(heap) > k:
                  heapq.heappop(heap) # 弹出频率最小的
          # 3. 合并/提取结果
          return [num for (freq, num) in heap]
  2. 二叉树的层序遍历

    • 问题:按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遍历二叉树。

    • 分成:如何“分层”?使用队列数据结构,天然适合处理“层”的概念。

    • 解决

      1. 将根节点放入队列。
      2. 当队列不为空时,循环处理: a. 记录当前队列的长度 level_size,这代表了当前层的节点数。 b. 循环 level_size 次,从队列中取出一个节点,处理它,并将其左右子节点(下一层)加入队列。 c. 将当前层的节点值存入一个临时列表。
      3. 将每一层的临时列表加入最终结果。
    • 代码体现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que
      def levelOrder(root):
          if not root:
              return []
          result = []
          queue = deque([root])
          while queue:
              level_size = len(queue)
              current_level = []
              for _ in range(level_size):
                  node = queue.popleft()
                  current_level.append(node.val)
                  if node.left:
                      queue.append(node.left)
                  if node.right:
                      queue.append(node.right)
              result.append(current_level)
          return result

如何培养“分成思维”?

  1. 识别问题规模:如果输入规模 n 很大,递归或迭代(分治)往往是突破口。
  2. 寻找重复子结构:如果问题可以被分解成与原问题相似但规模更小的子问题,那么分治或动态规划是可行的。
  3. 分析依赖关系:如果问题的下一步决策依赖于当前的状态(比如剩余容量、当前位置),那么分类讨论(DP、贪心)可能是方向。
  4. 观察数据特点:如果问题涉及频率、排序、分组等,思考哈希表、堆、排序等数据结构能否帮你“分成”不同的类别。
  5. 从简单例子入手:手动用几个小的输入数据走一遍流程,观察中间状态是如何变化的,这能帮助你发现“分成”的规律。

思维模式 核心思想 典型例子
分治 分而治之,递归合并 递归、子问题、合并 归并排序、快速排序、大数乘法
分类讨论 情况穷尽,分别处理 或、与、条件判断、状态转移 二叉树遍历、路径和、动态规划
数据结构拆解 利用结构特性分组 哈希表、堆、队列、栈 前K个高频元素、层序遍历

“分成思维”是一种强大的通用解题框架,它不仅仅适用于算法题,也广泛应用于系统设计、项目管理等复杂场景,在解决编程问题时,当你感到无从下手时,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能把这个大问题拆成几个小问题来吗?” 这个问题往往是开启思路的钥匙。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