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将这份导图打印出来,或者根据它来制作你自己的手绘/电子版思维导图。

中考生物知识体系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中考生物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生物和生物圈 (认识生命与环境)
-
1 生物的特征
- ① 生活需要营养
- ② 能进行呼吸
- ③ 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 ④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应激性)
- ⑤ 由细胞构成 (病毒除外)
- ⑥ 能生长和繁殖
- ⑦ 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
2 生物与环境
- 2.1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 非生物因素: 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 生物因素: 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
- 2.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生物适应环境: 如保护色、拟态、警戒色。
- 生物影响环境: 如蚯蚓改良土壤、植树造林调节气候。
- 环境影响生物: 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2.1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
3 生态系统
- 3.1 概念: 在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 3.2 组成
- 生物部分: 生产者 (植物)、消费者 (动物)、分解者 (细菌、真菌)。
- 非生物部分: 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 3.3 食物链与食物网
- 食物链: 生产者 → 初级消费者 → 次级消费者 → ... (注意: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用箭头表示“被吃”关系)。
- 食物网: 多条食物链交织在一起。
- 物质和能量流动: 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富集作用)。
- 3.4 生态系统的类型与功能
- 类型: 森林、草原、海洋、湿地、农田、城市等。
- 功能: 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
- 3.5 生物圈
- 概念: 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 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 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第二部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从微观到宏观)
-
1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1.1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 植物细胞
- 细胞壁: 支持、保护。
- 细胞膜: 保护,控制物质进出。
- 细胞核: 遗传信息库,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 细胞质: 液态的,流动,是生命活动的场所。
- 叶绿体: 光合作用的场所 (能量转换器)。
- 液泡: 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 (如糖分、色素)。
- 动物细胞
- 与植物细胞相比,没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 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 植物细胞
- 1.2 细胞的生活
- 物质: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有用的进入,废物排出)。
- 能量: 叶绿体将光能→化学能;线粒体将化学能→细胞能利用的能量 (能量转换器)。
- 信息: 细胞核中的DNA (遗传信息) 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 1.3 细胞的分裂与生长
- 细胞分裂: 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过程: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 (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结果:使细胞数目增多。
- 细胞生长: 细胞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体积由小变大,结果:使细胞体积增大。
- 1.1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
2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 2.1 组织: 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 植物组织: 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 动物组织: 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
- 2.2 器官: 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
- 植物器官: 营养器官 (根、茎、叶)、生殖器官 (花、果实、种子)。
- 动物器官: 如心脏、胃、脑等。
- 2.3 系统: 由多个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而成。
- 八大系统: 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 2.4 生物体
- 单细胞生物: 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等,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 多细胞生物: 许多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 2.1 组织: 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第三部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生产者)
-
1 孢子植物
- 藻类植物: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如水绵、衣藻。
- 苔藓植物: 有茎、叶的分化,没有真正的根,只起固定作用,如葫芦藓。
- 蕨类植物: 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如肾蕨。
-
2 种子植物
- 2.1 种子的结构
- 双子叶植物 (如菜豆): 种子包括种皮和胚,胚包括子叶 (2片)、胚芽、胚轴、胚根。
- 单子叶植物 (如玉米): 种子包括种皮和果皮、胚和胚乳,胚包括子叶 (1片)、胚芽、胚轴、胚根。
- 2.2 种子植物分类
- 裸子植物: 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如松、柏、银杏。
- 被子植物: 种子有果皮包被,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
- 2.1 种子的结构
-
3 被子植物的一生
- 3.1 种子的萌发
- 环境条件: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 自身条件: 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不处于休眠期。
- 过程: 吸水 → 胚根突破种皮 → 发育成根 →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 3.2 植株的生长
- 根的生长: 靠分生区细胞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生长。
- 枝条的形成: 由芽发育而来。
- 无机盐的吸收: 植物需要多种无机盐。
- 氮肥: 促进枝叶生长。
- 磷肥: 促进果实和种子成熟。
- 钾肥: 促进茎秆健壮。
- 3.3 开花和结果
- 花的结构: 雄蕊 (花药、花丝)、雌蕊 (柱头、花柱、子房)。
- 传粉: 花粉从花药里散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 受精: 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子房壁→果皮;胚珠→种子;受精卵→胚。
- 3.1 种子的萌发
-
4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 光合作用
- 场所: 叶绿体。
- 原料: 二氧化碳、水。
- 产物: 有机物 (储存能量)、氧气。
- 条件: 光。
- 公式: 二氧化碳 + 水 → 有机物 (储存能量) + 氧气。
- 意义: 制造有机物;维持碳-氧平衡。
- 呼吸作用
- 场所: 线粒体 (活细胞都进行)。
- 原料: 有机物、氧气。
- 产物: 二氧化碳、水、能量。
- 公式: 有机物 + 氧气 →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 意义: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 光合作用
| 特征 | 光合作用 | 呼吸作用 |
|---|---|---|
| 场所 | 叶绿体 | 线粒体 |
| 条件 | 光 | 有光无光都进行 |
| 原料 | 二氧化碳、水 | 有机物、氧气 |
| 产物 | 有机物、氧气 | 二氧化碳、水、能量 |
| 能量 | 储存能量 | 释放能量 |
| 联系 |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和能量;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
- 5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 光合作用是维持碳-氧平衡的关键。
- 爱护绿色植物,植树造林是维持平衡的重要措施。
第四部分:生物圈中的人 (人类自身)
-
1 人的由来
- 生殖系统: 产生生殖细胞,繁殖后代。
- 受精与胚胎发育: 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发育约40周。
- 青春期: 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第二性征。
-
2 人体的营养
-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 有机物: 糖类 (主要能源)、蛋白质 (生长发育)、脂肪 (备用能源)、维生素。
- 无机物: 水 (生命之源)、无机盐。
- 消化和吸收
- 消化系统: 消化道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和消化腺 (唾液腺、肝脏、胰腺、肠腺)。
- 消化: 食物中的大分子有机物 → 小分子有机物 (物理消化+化学消化)。
- 吸收: 主要场所是小肠,因其有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和毛细血管。
-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均衡膳食,“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
-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
3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 血浆: 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
- 血细胞: 红细胞 (运输氧气)、白细胞 (吞噬病菌)、血小板 (止血和加速凝血)。
- 血管
- 动脉: 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
- 静脉: 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输送回心脏。
- 毛细血管: 物质交换的场所。
- 心脏: 血液循环的“泵”。
- 血液循环
- 体循环: 左心室 → 主动脉 → 身体各处毛细血管 → 上下腔静脉 → 右心房 (动脉血→静脉血)。
- 肺循环: 右心室 → 肺动脉 → 肺部毛细血管 → 肺静脉 → 左心房 (静脉血→动脉血)。
-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
4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 排泄: 排出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等废物。
- 泌尿系统
- 器官: 肾脏 (形成尿液)、输尿管、膀胱 (暂时储存尿液)、尿道。
- 尿液形成: 肾小球 (过滤作用) → 肾小囊 → 肾小管 (重吸收作用)。
-
5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 神经调节
-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脑、脊髓) 和周围神经系统。
-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 反射弧: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 激素调节
- 内分泌腺: 垂体、甲状腺、胰岛、性腺等,分泌激素。
- 主要激素: 胰岛素 (调节血糖)、甲状腺激素 (促进新陈代谢)、生长激素 (促进生长)。
- 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 相互协调,共同维持。
- 神经调节
-
6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 眼与视觉: 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 (成像部位)。
- 耳与听觉: 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 (听觉感受器)。
- 其他感觉: 嗅觉、味觉、触觉等。
-
7 人在生物圈中的角色
- 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与生物圈相互依存。
- 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坚持锻炼、远离毒品、心理健康等。
第五部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多样化的生命)
-
1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 运动系统: 骨骼 (杠杆)、关节 (支点)、骨骼肌 (动力)。
- 行为: 先天性行为 (生来就有)、学习行为 (后天学习获得)。
-
2 动物的类群
- 腔肠动物: 水螅、海葵 (有口无肛门)。
- 扁形动物: 蛔虫、绦虫 (有口无肛门)。
- 线形动物: 蛔虫 (有口有肛门)。
- 环节动物: 蚯蚓、水蛭 (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
- 节肢动物: 蝗虫、蜘蛛、虾 (外骨骼、身体和附肢分节)。
- 鱼类: 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 鸟类: 体温恒定,前肢变成翼,用肺呼吸 (双重呼吸)。
- 哺乳类: 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用肺呼吸,是最高等的类群。
-
3 动物的运动、行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 促进物质循环: 动物作为消费者,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 维持生态平衡。
-
4 细菌和真菌
- 细菌: 单细胞,无成形细胞核,分裂生殖。
- 真菌: 有成形细胞核,孢子生殖。
- 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 作为分解者: 促进物质循环。
- 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 与动植物共生 (如根瘤菌、地衣)。
-
5 病毒
- 结构: 蛋白质外壳 + 内部遗传物质 (无细胞结构)。
- 生活: 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
- 类型: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噬菌体)。
第六部分: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
1 生物分类
- 依据: 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
- 等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 (基本单位)。
-
2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 物种多样性: 最基本的多样性。
- 基因多样性: 每个物种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所生存的环境的多样性。
-
3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 根本措施: 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 迁地保护: 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繁育中心。
- 法制管理: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
第七部分: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
1 植物的生殖
- 有性生殖: 两性生殖细胞 (精子和卵细胞) 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如种子繁殖)。
- 无性生殖: 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如嫁接、扦插、组织培养)。
-
2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 完全变态: 卵 → 幼虫 → 蛹 → 成虫 (如家蚕、菜粉蝶)。
- 不完全变态: 卵 → 若虫 → 成虫 (如蝗虫、蟋蟀)。
-
3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 特点: 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和皮肤呼吸)。
-
4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
- 特点: 体内受精,卵生,有筑巢、孵卵、育雏等行为,提高后代的成活率。
-
5 遗传和变异
- 遗传: 亲子间的相似性。
- 变异: 亲子间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 遗传物质: 主要是DNA。
- 基因: 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 性状: 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总称。
- 相对性状: 同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如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
-
6 人类遗传病
- 类型: 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如色盲、白化病、血友病)。
- 禁止近亲结婚: 减少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
7 生物的进化
- 生命的起源: 化学起源说 (原始地球→原始生命)。
- 生物进化的证据: 化石 (最直接证据)。
- 生物进化的原因: 自然选择 (核心)。
- 过程: 过度繁殖 → 生存斗争 → 遗传变异 → 适者生存。
-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第八部分:健康地生活
-
1 传染病及其预防
- 病原体: 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 流行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 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
2 免疫与计划免疫
- 免疫: 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
- 三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特异性免疫)。
- 抗原: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 抗体: 抵抗特定病原体的蛋白质。
- 计划免疫: 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保护儿童健康。
-
3 用药和急救
-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 安全用药: 遵医嘱,仔细阅读说明书。
- 急救措施: “120”急救,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止血包扎等。
-
4 健康的生活方式
- 健康: 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 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合理膳食、坚持锻炼、按时作息、拒绝毒品、心理健康。
如何使用这份思维导图
- 宏观把握: 先看一级标题,了解生物学的整体框架。
- 逐级深入: 从一级标题到二级、三级标题,层层递进,细化知识点。
- 联系与对比: 注意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和区别 (如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
- 重点记忆: 标出高频考点,如食物链、光合作用、血液循环、反射弧、自然选择等。
- 亲手绘制: 自己动手画一遍,是最好的记忆方式,可以配上图示,如画一个细胞结构图、一个反射弧图。
- 查漏补缺: 对照这份导图,检查教材上是否有遗漏的知识点。
祝你中考顺利,取得优异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