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如何有效培养法治思维?

什么是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顾名思义,是以法律为最高准则、以权利义务、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程序正当为行为规范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

如何有效培养法治思维?-图1

它与我们常说的“人治思维”或“关系思维”相对,法治思维包含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1. 规则至上思维:法律是社会最大的规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没有“法外之地”,也没有“法外之人”或“法外之权”,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法律上怎么规定?”,而不是“谁说了算?”或“找谁关系?”。

  2. 权利义务思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法定权利与义务,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时候,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在履行自己义务的时候,也要求他人履行相应义务,它强调的是一种双向的、对等的责任关系。

  3. 程序正当思维:“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这意味着,任何决策、执法、司法行为都必须遵循法定的步骤、顺序、方式和时限,不能为了结果而省略或颠倒程序,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重要保障。

  4. 责任后果思维:任何行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这种思维让人在做决策、采取行动前,会预先评估其可能带来的法律责任和风险。

  5. 救济维权思维: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相信并寻求通过法律途径(如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来解决,而不是采取“信访不信法”、“闹访”等非理性方式,也尊重他人通过法律程序维护权利的权利。


为什么要培养法治思维?

培养法治思维对个人、组织乃至国家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对个人而言

    • 保护自身权益: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财产、人身、人格等权利。
    • 规范自身行为:明确行为的法律边界,避免因无知或冲动而触犯法律,承担不必要的责任。
    • 提升个人素养:法治思维是现代公民文明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更理性、更守序、更诚信。
  2. 对社会而言

    • 化解社会矛盾:为社会提供一个稳定、可预期的纠纷解决机制,减少“私力救济”和暴力冲突。
    • 维护公平正义:通过统一的法律规则和公正的程序,保障社会成员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 促进社会和谐:当大家都信法、守法、用法时,社会信任度会提高,运行成本会降低,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3. 对国家而言

    •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思维是实现良法善治的软件基础。
    • 限制公权力,保障私权利:确保政府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保障公民权利不受侵犯。
    • 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竞争力:健全的法治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吸引投资、促进国际合作、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保障。

如何培养法治思维?

培养法治思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共同努力。

(一) 个人层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 主动学习法律知识

    • 系统学习:不仅要学习《宪法》这个根本大法,还要了解与自己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如《民法典》、《刑法》、《行政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 关注时事案例:多看一些真实的法律案例、司法解释和法治新闻,思考其中的法律关系和裁判逻辑,这比单纯背诵法条更生动有效。
  2. 在日常生活中刻意练习

    • 签订合同前仔细阅读:养成审阅合同条款的习惯,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 遇到纠纷先想法律途径:比如消费纠纷,先想到与商家协商、向消协投诉、提起诉讼,而不是大吵大闹。
    • 参与公共事务时,用法律视角看问题:看到城市管理中的某个现象,可以思考其是否有法律依据,执法程序是否合法。
  3. 培养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

    • 信守承诺:答应别人的事要努力做到,遵守与他人达成的口头或书面约定。
    • 遵守公共秩序:在排队、交通、公共场所等场合,自觉遵守规则,从身边小事做起。
  4. 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权利

    • 在行使自己言论自由权时,要考虑是否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
    • 在维护自己财产权时,要考虑是否妨碍了他人或公共利益。

(二) 社会层面:营造氛围,提供保障

  1.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 创新宣传方式:利用新媒体、短视频、法治文艺作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法律知识,让法律“活”起来、“走”出去。
    • 抓住关键人群:重点加强对青少年、公职人员、企业经营者的法治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培训体系。
  2. 保障司法公正与高效

    •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机关必须严格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提高司法公信力,只有当人们相信法律能给出公正的答案时,才会愿意选择法律途径。
    • 降低维权成本: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简化诉讼程序,让普通人打得起官司、信得起法律。
  3. 领导干部率先垂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他们必须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用“法治思维”取代“人治思维”和“特权思维”。

  4.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严格、规范、文明的执法,公正、高效的司法,是树立法律权威最有效的方式,当违法行为都受到追究,当合法权益都得到保护,法治信仰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培养法治思维,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思维革命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它要求我们从内心深处认同法律的权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法律的原则在社会交往中坚守法律的底线

这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学习、实践和坚持,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努力将法治精神融入血脉,我们的社会必将更加文明、和谐、有序,我们的国家也必将沿着法治的轨道行稳致远。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