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节气思维导图如何串联传统智慧与自然规律?

中心主题:二十四节气


第一分支:总览与核心概念

  • 定义
    • 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 一年中的24个时间节点,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
  • 起源
    • 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源于黄河流域。
    • 最早记载于《淮南子·天文训》。
  • 核心依据
    • 太阳周年视运动:本质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反映。
    • 斗转星移:古代通过观测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来确定节气(“斗柄指东,天下为春”)。
  • 历史地位
    • 2025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第二分支:四时与节气划分

  • 四季划分
    • 春季 (立春 → 立夏)

      包含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节气思维导图如何串联传统智慧与自然规律?-图1

    • 夏季 (立夏 → 立秋)

      包含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 秋季 (立秋 → 立冬)

      包含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 冬季 (立冬 → 立春)

      包含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四立”
    • 立春:春季开始。
    • 立夏:夏季开始。
    • 立秋:秋季开始。
    • 立冬:冬季开始。
    • 特点:四季的起点,标志着季节的转换。
  • “二分二至”
    • 春分:昼夜平分,春季中分。
    • 夏至:白昼最长,阳气最盛。
    • 秋分:昼夜平分,秋季中分。
    • 冬至:白昼最短,阴气最盛。
    • 特点: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是天文上的重要节点。

第三分支:具体节气详解

  • 春季
    • 立春 (2月初)
      • 物候: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
      • 农事:备耕、春耕春播。
    • 雨水 (2月中)
      • 物候: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 农事:继续备耕,开始播种。
    • 惊蛰 (3月初)
      • 物候: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 农事:春耕大忙,病虫害防治。
    • 春分 (3月中)
      • 物候: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 农事:春耕春种,田间管理。
    • 清明 (4月初)
      • 物候: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
      • 农事:播种玉米、水稻,植树造林。
    • 谷雨 (4月中)
      • 物候: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 农事:移苗、埯瓜、点豆,“雨生百谷”。
  • 夏季
    • 立夏 (5月初)
      • 物候: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 农事:水稻插秧,田间管理。
    • 小满 (5月中)
      • 物候: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
      • 农事:小麦灌浆,防止干热风。
    • 芒种 (6月初)
      • 物候: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 农事:抢收小麦,抢种水稻、玉米。
    • 夏至 (6月中)
      • 物候: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 农事:田间水肥管理,防汛抗旱。
    • 小暑 (7月初)
      • 物候:温风至、蟋蟀居壁、鹰始鸷。
      • 农事:抗旱排涝,防治病虫害。
    • 大暑 (7月中)
      • 物候: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 农事:晚稻管理,防汛防台。
  • 秋季
    • 立秋 (8月初)
      • 物候: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 农事:晚稻管理,准备收获。
    • 处暑 (8月中)
      • 物候: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 农事:棉花封垄,加强后期管理。
    • 白露 (9月初)
      • 物候: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 农事:秋收,秋种,秋耕。
    • 秋分 (9月中)
      • 物候:雷始收声、蛰虫培户、水始涸。
      • 农事:“秋分无生田”,抢收抢种。
    • 寒露 (10月初)
      • 物候: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
      • 农事:收获晚稻,种植冬小麦。
    • 霜降 (10月中)
      • 物候: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 农事:收获秋粮,过冬准备。
  • 冬季
    • 立冬 (11月初)
      • 物候: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 农事:小麦冬灌,水利建设。
    • 小雪 (11月中)
      • 物候: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塞而成冬。
      • 农事:积肥,牲畜越冬准备。
    • 大雪 (12月初)
      • 物候:鹖鴠不鸣、虎始交、荔挺生。
      • 农事:加强麦田管理,防冻保暖。
    • 冬至 (12月中)
      • 物候: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 农事:兴修水利,农田基本建设。
    • 小寒 (1月初)
      • 物候:雁北乡、鹊始巢、雉雊。
      • 农事:防寒防冻,牲畜保膘。
    • 大寒 (1月中)
      • 物候:鸡始乳、鸟厉疾、水泽腹坚。
      • 农事:积肥造肥,为春耕做准备。

第四分支:文化内涵与应用

  • 民俗活动
    • 春分立蛋:庆祝春天的到来,祈求好运。
    • 清明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缅怀先人。
    • 冬至吃饺子/汤圆:北方吃饺子(“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南方吃汤圆(象征团圆)。
    •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喝腊八粥,与“腊月”节气相关。
  • 养生智慧
    • 顺时养生: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作息和运动。
    • 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
    • 节气饮食:如“冬至饺子夏至面”、“清明食艾”等。
  • 文学艺术
    • 诗词:大量古诗词以节气为背景,如“清明时节雨纷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 谚语:“瑞雪兆丰年”、“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
    • 书法、绘画:节气是常见的创作题材。
  • 现代应用
    • 农业指导:依然是现代农业重要的参考依据。
    • 文化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宣传和教育。
    • 生活指南:指导人们的旅游、养生、饮食等生活方式。

第五分支:相关概念

  • 七十二物候

    结合节气与物候,将每个节气分为三候,共七十二候,更细致地描述自然变化。

  • 农历

    节气是“阳历”,指导农业生产;农历是“阴阳合历”,用于纪月、纪日、纪年。

  • 二十四节气歌
    • 便于记忆的口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两天。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