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数学思维图,助孩子梳理知识脉络。
四年级数学思维图图片详解
在四年级数学学习中,思维图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逻辑体系的重要工具,通过直观的图形展示,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数与代数部分
(一)整数运算
运算类型 | 示例 | 思维图呈现 |
---|---|---|
加法 | 35 + 27 | 以两个数字为节点,用加号连接,指向和的节点,可延伸出进位加法等分支,如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情况展示。 |
减法 | 52 38 | 被减数指向减数,中间用减号连接,结果为差,对于退位减法,可在思维图中体现出从十位借 1 当十到个位的过程。 |
乘法 | 15 × 4 | 因数与因数相连,乘号连接,得出积,可拓展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步骤,如先算个位相乘,再算十位等。 |
除法 | 72 ÷ 6 | 被除数指向除数,除号连接,得到商,有余数的情况可在旁支标注余数,以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
(二)运算律
运算律 | 表达式 | 思维图示意 |
---|---|---|
加法交换律 | a + b = b + a | 用两个数分别作为起点和终点,双向箭头表示交换位置后等式成立,可列举如 2 + 3 和 3 + 2 都等于 5 的例子在图上。 |
加法结合律 | (a + b) + c = a + (b + c) | 三个数通过不同的加法组合方式,用括号表示结合顺序,最终结果相等,以具体数字如 (1 + 2) + 3 和 1 + (2 + 3) 都为 6 来展示。 |
乘法交换律 | a × b = b × a | 类似加法交换律,以两个数相乘为例,如 4 × 5 和 5 × 4 都为 20,在思维图上体现交换律。 |
乘法结合律 | (a × b) × c = a × (b × c) | 展示三个数不同的乘法结合顺序,结果不变,(2 × 3) × 4 和 2 × (3 × 4) 都等于 24。 |
乘法分配律 | (a + b) × c = a × c + b × c | 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分解为两个乘法再相加,在思维图上用分支表示,如 (1 + 2) × 3 分解为 1 × 3 + 2 × 3。 |
图形与几何部分
(一)三角形详情|思维图展现|
|----|----|----| |分类|按角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分: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任意三角形。|以三角形为中心,向外辐射出不同分类的分支,每个分支下再细分特点,如直角三角形有一个直角等。| |内角和|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用三角形图形,在内部标注三个内角,通过剪拼或测量等方式推导出内角和为 180°的过程在思维图上展示,如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拼成一个平角。|
(二)四边形
四边形类型 | 特征 | 思维图构建 |
---|---|---|
平行四边形 | 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具有不稳定性。 | 画出平行四边形,标注对边平行相等、对角相等的属性,用箭头表示其容易变形的特点,如拉伸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
梯形 |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分为等腰梯形和一般梯形。 | 以梯形为基础,分支出等腰梯形(两腰相等)和一般梯形,在图上标注各边关系和角的特征。 |
统计与概率部分
(一)统计图
统计图类型 | 特点 | 思维图说明 |
---|---|---|
条形统计图 | 用条形的长短表示数量多少,能直观对比数据。 | 绘制不同长度的条形代表不同数据,横轴为类别,纵轴为数量,展示如何根据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以及如何从图中获取信息,如比较不同班级人数多少。 |
折线统计图 | 不仅能表示数量多少,还能反映数量增减变化趋势。 | 画出折线,连接各数据点,展示数据随时间或其他因素的变化情况,如某地气温随月份的变化折线图,在思维图上体现上升、下降趋势的判断方法。 |
(二)可能性
事件类型 | 可能性描述 | 思维图呈现 |
---|---|---|
必然事件 | 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如太阳从东方升起。 | 用一个确定的图标表示必然事件,旁边标注“必然发生”,从定义出发,用箭头指向具体事例。 |
不可能事件 | 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如公鸡下蛋。 | 与必然事件相对,用另一个图标表示不可能事件,标注“不可能发生”,并举例说明。 |
可能事件 | 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如抛硬币正面朝上。 | 用不确定的图标表示可能事件,从事件出发,分支出两种可能的结果,并标注发生的概率范围在 0 到 1 之间。 |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 1:在乘法分配律的思维图中,如何更好地理解其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 解答:在乘法分配律的思维图中,可以看到它将一个复杂的乘法与加法混合运算拆分成两个简单的乘法运算再相加,例如在计算 25 × (40 + 4) 时,从思维图上能清晰看到可以将其转化为 25 × 40 + 25 × 4,这样分别计算 25 × 40 = 1000 和 25 × 4 = 100,然后相加得到 1100,通过思维图的分支结构,能直观地理解每一步的运算依据和顺序,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计算,避免计算错误,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问题 2:对于三角形内角和思维图中的推导过程,除了剪拼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展示吗? 解答:当然有,还可以采用测量法,在思维图上画出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将这三个度数相加,发现总是接近 180°,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的上文归纳,可以通过折叠三角形的方法,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折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角,也能直观地展示内角和为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