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四年级思维应用题

四年级思维应用题,商店进了一批文具,每盒 12 支铅笔,每箱有 5 盒,3 箱共有多少支铅笔?,解答:先算一箱的支数,12×5 = 60(支),再算三箱的,60×3 = 180(支)。

四年级思维应用题

四年级思维应用题-图1

行程问题

  1. 相遇问题
    • 题目: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 30 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 6 千米,乙每小时行 4 千米,问:几小时后两人相遇?
    • 分析:这是典型的相遇问题,两人的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等于总路程,设相遇时间为(x)小时,根据题意可列方程((6 + 4)x = 30),即(10x = 30),解得(x = 3),3 小时后两人相遇。
    • :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 = 路程,关键是找到两人的速度和以及总路程。
  2. 追及问题
    • 题目:快车和慢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快车每小时行 80 千米,慢车每小时行 60 千米,行驶 3 小时后,快车到达乙地,此时慢车距离乙地还有多远?
    • 分析:先求出快车行驶的总路程,即甲地到乙地的距离为(80×3 = 240)千米,再求慢车 3 小时行驶的路程为(60×3 = 180)千米,那么慢车距离乙地还有(240 180 = 60)千米,或者可以用速度差来计算,快车比慢车每小时快(80 60 = 20)千米,3 小时就多行了(20×3 = 60)千米,这多行的路程就是慢车距离乙地的路程。
    • :追及问题主要看速度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 路程差,在解决这类问题时,要明确快车和慢车的速度以及行驶的时间。

植树问题

  1. 两端都种
    • 题目:在一条全长 500 米的小路上每隔 5 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 分析:先将小路分成若干段,段数为(500÷5 = 100)段,因为两端都种,所以树的棵数比段数多 1,即(100 + 1 = 101)棵,可以画图理解,如:□□□□□□(□代表一段,○代表一棵树),直观地看出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 :两端都种时,棵数 = 段数 + 1,段数 = 总长÷间隔长。
  2. 一端种一端不种
    • 题目: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一旁植树,公路长 800 米,每隔 10 米植一棵树,如果只在一端种,另一端不种,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 分析:计算段数为(800÷10 = 80)段,因为一端种一端不种,所以棵数就等于段数,即需要准备 80 棵树苗,比如想象在一条直线上划分段落,只在起点种树,那么种的棵数就和划分的段数相同。
    • :一端种一端不种时,棵数 = 段数。
  3. 两端都不种
    • 题目:在一个圆形花坛周围摆花盆,花坛的周长是 120 米,每隔 3 米摆一盆花,一共需要多少盆花?
    • 分析:由于是在圆形花坛周围摆花,相当于两端都不种的情况,首先计算段数为(120÷3 = 40)段,那么花的盆数就等于段数,即需要 40 盆花,可以这样理解,把圆形花坛展开成一条直线,两端不种的情况下,段数和盆数相等,而圆形又首尾相连,所以盆数就是段数。
    • :两端都不种时,棵数 = 段数 1(在直线情况下),但在封闭图形(如圆形)周围植树或摆花时,棵数 = 段数。

年龄问题

  1. 简单年龄差问题
    • 题目:爸爸今年 40 岁,儿子今年 12 岁,问:几年前爸爸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 4 倍?
    • 分析:设(x)年前爸爸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 4 倍。(x)年前爸爸的年龄为(40 x)岁,儿子的年龄为(12 x)岁,根据题意列方程(40 x = 4×(12 x)),展开得(40 x = 48 4x),移项得(3x = 8),解得(x = \frac{8}{3}),因为年龄是整数,所以这种情况不存在,说明题目可能存在错误或者需要考虑特殊情况,但如果我们假设存在这样的情况,继续分析,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内近似满足这种倍数关系,不过从严格数学角度,此题无解。
    • :年龄问题中,年龄差是不变的量,抓住这一点列方程求解,但要注意结果的合理性。
  2. 多人年龄问题
    • 题目:今年爷爷 72 岁,奶奶 70 岁,爸爸 42 岁,小明 12 岁,问:几年后爷爷的年龄等于小明和爸爸年龄的和?
    • 分析:设(x)年后爷爷的年龄等于小明和爸爸年龄的和。(x)年后爷爷的年龄为(72 + x)岁,小明的年龄为(12 + x)岁,爸爸的年龄为(42 + x)岁,根据题意列方程(72 + x = (12 + x) + (42 + x)),化简得(72 + x = 54 + 2x),解得(x = 18),18 年后爷爷的年龄等于小明和爸爸年龄的和。
    • :多人年龄问题同样利用年龄差不变的性质,通过设未知数表示若干年后的时间,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

相关问题解答

  1. 问题:在相遇问题中,如果知道相遇时间和其中一人的速度,怎么求另一人的速度?
    • 解答:根据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 = 路程这一公式,先求出速度和,即路程÷相遇时间,然后用速度和减去已知的一人的速度,就得到另一人的速度,两地相距 240 千米,两人相遇时间为 3 小时,其中一人速度为 50 千米/小时,那么速度和为(240÷3 = 80)千米/小时,另一人速度为(80 50 = 30)千米/小时。
  2. 问题:在植树问题中,如果是在三角形场地周围植树,三条边长度分别为 150 米、200 米、250 米,每隔 10 米植一棵树,且三个顶点都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 解答:先看每条边的植树情况,因为三个顶点都种,所以每条边相当于两端都种的情况,对于 150 米的边,段数为(150÷10 = 15)段,棵数为(15 + 1 = 16)棵;200 米的边,段数为(200÷10 = 20)段,棵数为(20 + 1 = 21)棵;250 米的边,段数为(250÷10 = 25)段,棵数为(25 + 1 = 26)棵,但是三个顶点处的树被重复计算了一次,所以总棵数为(16 + 21 + 26 3 = 59 + 23 = 62)棵。

通过以上各种类型思维应用题的分析与解答,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不同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