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80分钟,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30分钟,满分100分。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栏。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当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并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放在桌上。
给定资料
资料1
L村位于某省中北部沿海平原区,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冬小麦与夏玉米一年两季轮作,经济作物以苹果为主,L村的土地分为两类,一是“围庄地”,在村庄周边,有较好的水利条件;二是“洼子地”,离村庄远,水利条件较差,与全国大多数村庄一样,L村也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根据当时的政策完成了“二轮土地承包”,L村把全村土地分成两份,一份为各户承包的人口地;另一份为机动地,机动地主要用于给新增加的人口增地,与其他村庄二轮承包普遍执行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政策不同的是,L村在机动地上实行“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办法,自二轮土地承包以来,L村的人口增减变化将近百人,L村给新增加的人口分配土地先从位置、水利条件较好的围庄地开始,围庄地分完之后,新增加的人口就只能分到洼子地了,到了2014年,预留的机动地全部分配完了,“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办法也就难以为继了,村民李某在二轮承包时家里只有他们夫妇和未成年的儿子,多年后儿子娶妻生子,都没赶上村里分地,一家6个人种着3个人的地,收入窘迫,特别是每当看到邻居张某家2个人种着9个人的地时,颇有怨言:“明显不公平,就应收回重分。”但张某对他的话却不完全认同:“我家地多人少是事实,可二轮续包的时候就是这样,30年不变也是国家规定的。”与李某、张某想要地、想种地不同,L村还有不想要、不想种地的人,76岁的万老汉,家里有6亩地,儿子和孙子都在外地打工、上学,每年的秋收季节都是万老汉最发愁的时候,繁重的劳动都得雇人帮忙,他想把地流转出去,但因为地比较零散,收益也不高,流转也很困难,村里和万老汉情况差不多的还有二十多人,近几年一直在外地打工的王某说:“种地费时费力不说,农忙时回家打理,请假还要被扣工资,不合算,这两年一直是托付亲戚来种地,没什么收益,明年也不想这么干了。”村里还有10户完全脱离农业的家庭,因各种原因,他们承包的土地大多撂荒了,现任村支书告诉记者说,村里二轮承包后一直没进行土地调整,这是因为国家对土地调整有政策,明确提出“小调整、大稳定的前提是稳定”。“小调整”的间隔期最短不得少于5年,小调整”只限于人地矛盾突出的个别农户,2006年因为村民的承包地占用量与家庭人口不均衡,村里曾有过一次调整的打算,村委会研究决定:凡是人口减少以及已经迁往城镇落户的农户,其承包的土地份额一律收回,另行发包给新增人口的农户,村民石某因妻子去世而被收回了2亩地,石某不服,将村委会告上法庭,要求返还被收走的土地,法院经审理认为,2003年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确立了“承包土地以户为单位,减人不减地”的原则,根据该法律,家庭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是农户整体,而不是家庭成员个体,只要承包方的家庭还有人在,土地就是不能收回的,只有在承包经营的家庭消亡,或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并转为非农户口的情况下,发包方才可以收回承包地,如果承包方自愿放弃承包地,则应提前半年提出申请,最后法院判决村委会返还石某土地,石某这一告,那次土地调整就没往下进行,后来,国家对土地调整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多次强调“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2016年春,李某和一些农户以土地承包量有失公平为由找到了当地政府,要求调整,这一诉求得到了政府的支持,面对这种局面,村支书无奈地说:“这样一来,我们的压力很大,看来村里的土地调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资料2
N市为推动“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在本地落地实施,组成调研组对本市制造业情况进行了调研,下面是调研所形成的材料,我市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智能制造政策框架体系,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稳步推进,智能制造创新平台和核心技术突破初见成效,可以说,在以智能制造为重心的方略下,智能经济之核初步形成,但仍面临问题和不足:智能制造的基础有待夯实,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基础性关键环境要素的建设滞后于智能制造发展需求,智能制造装备缺“核”少“芯”问题最为突出,核心控制技术依赖进口,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核心产业研发投入大部分仍处于实验室阶段,这导致了我市智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示范引领有待加强、智能制造标准指数缺位、国际技术合作服务乏力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要推进强基工程,打通智能制造承载能力的‘卡口’。”调研组建议,要瞄准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的“四基”短板,着力在新材料、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四基”工程化、产业化生产和应用上取得突破;要通过培育一批行业细分领域的“工匠型”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促进“产品”向“精品”转变,并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订,形成一批能够代表“N市智造”、引领国内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传统产业是我市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70%,是我市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更是智能制造推广应用的大市场,调研中发现,在东南亚国家低成本吸引力和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双面夹击下,我市传统产业渴望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产品品质、增强盈利能力的内生需求十分强烈,市委市政府也适时地把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列为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主要任务;建立了N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在全国率先成立智能制造协会,具有示范意义的项目也在不断涌现,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的动力很强、基础扎实,但数据显示:全市73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实施智能化改造的比例不到30%,部分中小企业尚未开展智能化改造,调研组认为,对于实施智能化改造,传统产业的绝大多数企业主存在不懂、不敢、不愿三种态度,主体意识并不强,智能化改造的核心技术发展滞后、系统集成供给不足、人才和网络基础设施支撑有待加强等问题,也延缓了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的步伐,推进传统产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就要引导创新协同,构建最大限度发挥大中小微企业、产学研用各方优势的协同创新创业共同体,集中攻克一批以软硬件一体化为主要特征、带动性强的智能装备,自主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很强市场竞争力的系统集成、装备研制、软件开发与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等领域的智能装备骨干企业,要开展试点示范,在化工、汽车、纺织、家电、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中开展智能化改造示范应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工匠型”企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智能制造发展的推动力,而我市在这方面发展相对滞后,成了发展“瓶颈”之一,当前我市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小、结构差等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制造企业普遍不能接受生产性服务外包这种模式,导致其发展迟缓;生产性服务业“重硬轻软”,重视工艺技术服务而轻视管理、市场、人才服务;缺乏本土的全国性生产性服务企业;服务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尚未建立,要加快谋划新增关键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平台,如把电商经济创新园区建成“N市定制制造和定制电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整合现有制造业服务平台,建设“N市生产服务业综合对接平台”等,要大力推进企业内生产性服务建设,积极鼓励制造业企业成立生产性服务业公司,培育企业研究院和工程技术中心,要大力培育智能制造生产性服务龙头企业,重点引进和培育引领性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全国性的制造工业设计服务商,建立生产性服务应用技术创新联盟。
资料3
W市多次举办了中国机器人峰会,人工智能等流行词汇在这里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W市民营经济发达,但传统产业占比超过70%,这样一个传统制造业占大头的县级市,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在哪儿?W市的探索表明,发展智能经济或许是关键之招,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峰会开幕前夕,记者深入W市的工业园区、企业生产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