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小学趣味应用题

生活场景类趣味题 将数学融入日常情境,激发孩子的观察力和联想能力。

例题1:妈妈买了一箱苹果共30个,第一天吃了总数的1/5,第二天又吃了剩下的1/4,问还剩多少个苹果?
👉 分步拆解:①先计算第一天吃掉的数量:30×(1/5)=6个 → 剩余30−6=24个;②第二天吃的是剩余量的1/4,即24×(1/4)=6个 → 最终剩下24−6=18个。
💡 关键点:“剩下的”作为新基数时需重新定位单位“1”,避免直接用原始总数计算,可画线段图辅助理解动态变化过程。

小学趣味应用题-图1

变式拓展:若改为“每天吃固定数量”(如每天吃5个),则三天后剩余多少?此时需用减法迭代:30−5−5−5=15个,对比两种题型的差异,培养对分数与整数运算的敏感度。


动物主题故事题

通过拟人化角色设计问题,降低抽象难度,例如经典的“鸡兔同笼”升级版:
🐰🐔 例题2:农场里有鸡和兔子共15只,它们的脚加起来有40只,请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 解法多样
| 方法 | 步骤说明 | 结果验证 |
|------------|--------------------------------------------------------------------------|------------------------|
| 假设全是鸡 | (15×2=30只脚) → 少算10只 → 每换一只兔子增2只脚 → 需换5次 → 兔5只、鸡10只 | 5×4+10×2=40✔️ |
| 方程思想初探 | 设鸡x只,则兔(15−x)只 → 2x+4(15−x)=40 → x=10 | 代入得鸡10、兔5 |
| 抬腿法巧思 | 所有动物抬起两只前腿后,地上剩20只脚全属兔子 → 兔20÷2=10只?(错误!此为陷阱) | 实际应修正为:抬腿后每兔剩2脚→总脚数变为40−15×2=10 → 兔10÷2=5只 |

⚠️ 易错警示:“抬腿法”容易混淆剩余脚数归属,建议优先使用假设法或列表枚举(如下表):
| 鸡的数量 | 兔的数量 | 总脚数计算公式 | 是否符合条件? |
|----------|----------|------------------------------|-------------------------|
| 8 | 7 | 8×2 +7×4=24+28=52≠40❌ | |
| 10 | 5 | 10×2+5×4=20+20=40√ | ✅ |


游戏策略型应用题

结合概率初步概念设计的互动小游戏,如掷骰子决策路径问题:
🎲 例题3:小明从起点出发,每次掷出点数决定前进格数,棋盘上有奖励区(+3分)、惩罚区(−2分)和普通区(0分),经过三次投掷后可能获得的最高总分是多少?最低呢?
🌈 分析工具:树状图展开所有可能性组合(6³=216种路径过于庞大),改用极值分析法:

  • 最高分策略:连续三次掷出6点且全部落入奖励区 → 6+6+6 +3×3=18+9=27分
  • 最低分风险:三次均进入惩罚区 → 6+6+6 −2×3=18−6=12分(注意基础移动距离仍累计)
    🌟 思维延伸:引导学生讨论“运气成分”与“最优规划”的关系,渗透概率统计意识。

图形拼接挑战题

利用几何直观解决代数问题,适合视觉型学习者:
✂️ 例题4:用边长为2cm的小正方形瓷砖铺满一个长方形区域,已知该区域周长为36cm,长宽比为4:3,至少需要多少块瓷砖?
📌 作图辅助:①根据比例设长=4x cm,宽=3x cm;②由周长公式得2(4x+3x)=36 → x=3;③实际尺寸为长12cm、宽9cm;④单块瓷砖面积4cm²,总面积12×9=108cm² → 需108÷4=27块。
❗️ 常见误区:误将周长直接除以单个瓷砖边长(如36÷2=18块),忽视面积计算的必要性,可通过实物模型验证答案合理性。


跨学科融合创新题

打破学科壁垒,体现STEM教育理念:
🌿 例题5:科学课种植向日葵,记录每日生长高度如下表,预测第7天的高度并用折线图表示趋势。
| 天数 | 1 | 2 | 3 | 4 | 5 | 6 | … |
|------|----|----|----|----|----|----|----|
| 高度(cm) | 2 | 5 | 8 | 11 | 14 | 17 | … |
🔍 数学建模:发现每天增长3cm的线性规律 → 通项公式hₙ=2+3(n−1)=3n−1 → 第7天h₇=3×7−1=20cm,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现实因素(如光照不足导致增速放缓),培养批判性思维。


传统文化中的数学题

挖掘古代典籍中的趣味素材,增强文化认同感:
📚 《九章算术》改编题:“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几何?”(译文:边长为1丈的方形水池中央长着芦苇,露出水面部分高1尺;将芦苇拉向岸边恰抵岸沿,求水深。)
✍️ 转化示意图:设水深h尺,则芦苇全长为h+1尺;根据勾股定理,斜边(芦苇长)满足(h+1)² = h² + (5)²(因池宽半丈即5尺),解得h=12尺,此题巧妙结合几何与方程思想。


开放性创意命题

鼓励自主设计问题并解答,培养创新能力:
💡 任务说明:“如果你是老师,请创作一道包含以下元素的趣味应用题:①涉及乘除混合运算;②答案必须是质数;③背景设定在校园运动会。”参考答案示例:

“五年级同学参加团体跳绳比赛,每组8人可跳120下,若改为每组6人,按相同效率能跳多少下?”(解:先求每人的平均成绩120÷8=15下,再计算新编排的总成绩15×6=90下——但不符合质数要求!调整数据重试:原题改为‘每组7人跳147下’,则新题为147÷7×5=105下仍不行…最终设定‘每组5人跳110下’,改组后为110÷5×3=66下还是合数…可见设计难度较高,需反复调试。”通过失败过程深化对质数特性的理解。


FAQs常见问题答疑

Q1:遇到复杂应用题读不懂怎么办?
✅ A:采用“三遍阅读法”——第一遍通读划重点词(如“一共”“剩下”“比…多”),第二遍用表格整理已知量与未知量关系,第三遍尝试用画图或列举具体数字代入抽象符号,例如行程问题可标注速度、时间、路程三角关系图。

Q2:检查答案时总是找不到错误在哪里?
✅ A:推荐“逆向验算法”——将所得结果反推回题目条件进行验证,如购物找零问题:若计算出应付金额为X元,可用总付的钱减去X看是否等于商品标价之和;或者交换题目中的两个数据重新计算,观察结果是否合理,单位一致性检查也很重要(如把小时换算成分钟时要乘以60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