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趣味数学幼儿园大班

数学融入幼儿园大班课堂,借游戏、故事等形式启蒙数感,激发思维,让幼童快乐探索数字奥秘。

生活化的计数练习

通过日常场景渗透数学概念是最自然的方式。
餐桌上的分类游戏:用餐时让孩子按颜色或形状整理餐具(如红色杯子归一类,蓝色碗另一类),边动手边说出总数:“这里有3个红杯子+2个蓝杯子=5个杯子”。
零食分配任务:给每位小朋友分发相同数量的饼干,引导他们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若剩余不足均分,则引入余数的概念(如“如果有7块糖要分给3个人,每人拿2块后还剩1块”)。
👉 进阶玩法:设置虚拟超市角色区,用玩具货币购买物品,练习加减法运算(如“买两盒积木需要付多少钱?”)。

趣味数学幼儿园大班-图1


创意手工中的几何探索

将抽象图形转化为可触摸的材料,帮助幼儿建立空间认知基础:
| 材料工具 | 活动目标 | 示例操作 |
|--------------------|----------------------------------|---------------------------------------|
| 磁力片/七巧板 | 认识基本平面图形及其组合方式 | 用三角形、正方形拼出房子、动物轮廓 |
| 乐高积木 | 感知立体形状与堆叠稳定性 | 搭建高楼比高度,讨论哪种结构更稳固 |
| 彩泥塑形 | 创造三维物体并描述其特征 | “我的恐龙有长长的脖子(圆柱体)和尖尾巴(圆锥体)” |

💡 教学技巧:鼓励孩子用语言描述自己的作品,教师适时补充专业术语(如“棱角”“对称”),强化词汇记忆。


互动竞赛类益智挑战

设计低压力的竞争环境,让学习充满欢笑声:

1️⃣ 数字宾果卡

制作含简单算式的格子纸(如“5+2”“8−3”),当老师报出答案时,孩子们快速标记对应位置,率先连成直线者获胜,此方法既巩固运算能力,又训练听力专注度。

2️⃣ 身体时钟模仿秀

选一名幼儿扮演“时针”,另一名扮“分针”,根据指令摆出特定时间姿势(如“三点整”),其他孩子猜时间并解释判断依据,肢体运动加深对钟表机制的理解。

3️⃣ 寻宝解密行动

在教室隐藏写有线索卡片的小礼物,每张卡包含一道数学题,解答正确方可获取下一线索。“找到比6大但比10小的数字→翻开第8号抽屉”,这种沉浸式探索能有效提升多步骤推理能力。


故事绘本里的数学思维

借助图文并茂的资源降低认知门槛:
📖 推荐读物:《好饿的毛毛虫》《首先有一个苹果》等经典绘本都暗含序列、增量变化等元素,共读过程中暂停提问:“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促使孩子预测情节发展背后的数学规律。
🎨 延伸创作:读完后让孩子续编故事结局,并用图画表示其中涉及的数量关系(如“如果再来两只小鸟,树上总共有多少只鸟?”)。


户外实践中的综合应用

打破教室界限,把大自然变成开放式课堂:
🌿 花园测量员:发放软尺让孩子测量花朵茎干长度、步道宽度,记录数据比较长短;收集不同大小的树叶按面积排序。
⚽️ 球场统计员:组织踢球游戏后统计进球次数,用柱状图展示各队得分情况,讨论谁最多/最少及差距值。
⛱️ 沙池建筑师:限定时间内用模具建造沙堡群,完成后估算所用桶数,探讨体积与容器大小的关系。


家庭协作项目建议

邀请家长参与形成教育合力:
📋 亲子购物清单:周末超市采购前共同制定计划表,标注预估价格范围,实际结账时核对总价是否超支。
🍳 厨房小帮手:烘焙饼干时分发量杯和勺子,让孩子按配方比例称量原料(如“加入半杯面粉”),体验分数的实际意义。
🧺 洗衣店经理:按颜色分类衣物时清点件数,晾晒时按身高顺序排列夹子编号。


常见问题FAQs

Q1: 如果孩子总是抗拒做数学题怎么办?
A: 避免直接强迫练习,转而采用游戏化策略,例如把口算题变成赛车比赛——答对一题前进一格,看谁能先到达终点;或者用贴纸奖励机制,积累一定数量可兑换特权(如优先选择绘本权利),关键是将任务包装成有趣的挑战而非任务。

Q2: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真正掌握了某个数学概念?
A: 观察其在非结构化情境下的应用表现,比如学完分类后,留意他收拾玩具时是否会自发按颜色或类型整理;理解加减法的孩子可能在分享零食时主动计算公平分配方案,真实生活中的自主运用比书面测试更能反映内化程度。

通过以上多元化的活动设计,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将在玩中学、学中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对数学世界的积极态度与基础认知能力,教师需持续观察个体差异,灵活调整难度梯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