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思维课教案的设计需遵循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游戏化、生活化、互动化”为原则,通过感官探索、动作操作、语言引导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基础思维能力,以下是一份针对18-24个月幼儿的早教思维课详细教案,涵盖活动目标、准备流程、互动策略及延伸建议,并辅以表格呈现关键环节设计。
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名称:《小手探世界——形状与配对》
- 适用年龄:18-24个月
- 活动时长:15-20分钟
- 核心目标:
- 认知目标:感知圆形、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能辨认并命名至少2种形状。
- 动作目标: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尝试用捏、抓、塞等动作操作形状积木。
- 思维目标:发展观察比较能力、初步的空间对应能力及简单的逻辑配对思维。
- 重点难点:重点在于通过多感官体验建立形状认知;难点为理解“形状对应”的抽象关系。
活动准备
- 材料准备:
- 形状认知积木套装(圆形、方形、三角形各3个,颜色鲜艳,材质为软质塑料或木质)。
- 形状分类板(带3个对应形状凹槽的底座)。
- 实物道具:圆形饼干、方形手帕、三角形小旗子各1件。
- 辅助道具:魔法袋(不透明布袋)、欢快背景音乐(如《形状歌》)。
- 环境准备:
- 宽敞安全的活动区域,幼儿围坐成半圆形,教师正对操作展示区。
- 提前清理地面障碍物,避免幼儿操作时磕碰。
活动流程与互动设计
(一)导入环节:神秘魔法袋(3分钟)
- 教师行为:
- 播放轻快音乐,教师拿出魔法袋摇晃,发出声响吸引幼儿注意:“宝宝们,听听袋子里有什么在唱歌?”
- 邀请个别幼儿伸手入袋触摸:“请XX宝宝摸一摸,它是什么感觉?是圆圆的还是尖尖的?”
- 依次出示圆形饼干、方形手帕,引导幼儿观察并模仿词语:“圆圆的饼干”“方方的手帕”。
- 设计意图:通过触觉探索和实物联想,激活幼儿已有经验,自然引出形状主题。
(二)感知探索:形状积木大发现(5分钟)
- 教师行为:
- 出示形状积木,用夸张的语气和动作介绍:“看!这是圆形宝宝,它没有尖尖角,滚得快快快!”(边说边滚动圆形积木)。
- 引导幼儿自由触摸、抓握积木,提问:“圆形摸起来怎么样?方形的角在哪里?”
- 带领幼儿用积木搭建简单结构:“我们把圆形宝宝叠高高,好不好?”
- 关键提问(附幼儿回应预判):
| 教师提问 | 幼儿可能回应 | 引导策略 |
|-----------------------------|---------------------------------|-------------------------------|
| “哪个积木会滚?” | 指向圆形或尝试滚动其他形状 | 肯定正确答案,纠正错误动作 |
| “方形有几条边?” | 用手点数或模糊回答“很多” | 带领幼儿一起触摸边角并数数 |
(三)操作游戏:形状宝宝找家(7分钟)
- 教师行为:
- 出示形状分类板,示范配对过程:“圆形宝宝要回到圆形的家,我们一起送它回家吧!”(将圆形积木嵌入凹槽)。
- 鼓励幼儿自主尝试:“请宝宝们帮形状宝宝找到自己的家。”
- 对配对正确的幼儿及时表扬:“哇!方形宝宝找到家啦,你真棒!”
- 对出现错误的幼儿,用提示语引导:“这个角尖尖的,哪里有尖尖的家呢?”
- 分层指导建议:
- 能力较弱:教师手把手辅助完成配对;
- 能力较强:鼓励尝试混合形状的配对挑战。
(四)结束延伸:生活中的形状(2分钟)
- 教师行为:
- 展示教室内的形状物品:“看,我们的时钟是圆形的,积木盒是方形的!”
- 带领幼儿拍手念儿歌:“圆形圆,方方方,三角尖尖像座山,形状宝宝真奇妙!”
- 布置家庭任务:“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家里有哪些形状的东西?”
注意事项
- 安全第一:确保所有材料无尖锐边角,直径大于3厘米,防止误吞。
- 个体差异:尊重幼儿发展节奏,不强迫完成操作,允许自由探索。
- 趣味性:避免机械记忆,通过游戏化语言(如“形状宝宝饿了,要回家吃饭啦”)保持幼儿兴趣。
相关问答FAQs
Q1:如果幼儿对形状配对不感兴趣,该如何调整?
A:可降低操作难度,改为“形状分类”游戏(如将所有圆形积木放入篮子),或引入情景化主题,如“小动物要吃形状饼干”,用角色扮演激发参与度,减少指令性语言,增加开放式提问:“你想先送哪个形状宝宝回家?”
Q2:如何在家中延续此类思维训练?
A:利用生活场景渗透形状认知,如吃饭时引导幼儿观察“圆形的盘子”“方形的面包”;购买或自制形状配对玩具,如形状穿绳板、拼图等;亲子共读《形状》主题绘本(如《小蓝和小黄》),通过故事巩固认知,每日5-10分钟的短时互动即可,避免过度训练引发幼儿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