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为什么说思维属于唯心主义而非唯物主义的范畴?

思维属于唯心这一观点,在哲学史上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讨论,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或意识,物质世界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而思维作为人类意识的高级形式,自然被归为唯心范畴,从这一视角出发,思维不仅是主观的精神活动,更是构建现实、认识世界的核心力量,以下将从唯心主义的核心观点、思维的本质特征、思维与物质的关系以及唯心主义对思维能动性的强调等方面,详细阐述思维属于唯心的内涵。

为什么说思维属于唯心主义而非唯物主义的范畴?-图1

唯心主义哲学主要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大流派,主观唯心主义如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认为世界依赖于个体的感知而存在,思维(感知、观念等)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学说,则认为存在一种超验的、客观的精神实体(如“绝对理念”),而现实世界是这一精神实体自我展开、自我认识的过程,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共同肯定了思维的首要性:在主观唯心那里,思维是个体经验的中心;在客观唯心那里,思维是宇宙精神的体现,思维作为精神活动的核心,自然成为唯心主义哲学的核心研究对象。

从思维的本质特征来看,思维具有主观性、能动性和超越性,这些特性与唯心主义对精神世界的重视高度契合,思维的主观性意味着它是个体内在的精神活动,其内容、形式和过程都依赖于主体的意识状态,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可能因思维方式的差异而截然不同,这种主观性正是唯心主义强调“意识决定存在”的体现,思维的能动性表现为它不仅能反映世界,还能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唯心主义尤其重视思维的这种创造性力量,如康德提出的“人为自然立法”,认为人类通过先验的认知范畴(如时间、空间、因果律)主动建构经验世界,而思维正是这一建构过程的核心,思维的超越性指它能够超越具体事物的限制,进行抽象、推理和想象,形成概念、理论和信仰,这种超越性使得思维能够触及“本质”“真理”等非物质层面,而唯心主义恰好将这些非物质领域视为更真实、更根本的存在。

在思维与物质的关系上,唯心主义明确主张思维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人脑的机能);而唯心主义则相反,认为物质是思维的产物或表现,思维独立于物质且具有先决性,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将思维(“我思”)视为确定存在的唯一依据,即使物质世界的真实性存疑,思维的存在却不容否定,这种观点在近代哲学中引发了长期的“心物之争”,但唯心主义始终坚守思维的优先性:没有思维,物质世界便失去了被感知、被认识的主体,其存在也失去了意义,正如主观唯心主义者休谟所言,我们所能接触的只是自己的观念,物质实体不过是这些观念的“恒常联想”,而思维(观念)才是直接的存在。

唯心主义对思维能动性的强调,进一步凸显了思维属于唯心的合理性,在唯心主义看来,思维并非被动反映世界的镜子,而是主动创造和赋予世界意义的主体,黑格尔的辩证法便是典型代表:他认为“绝对精神”通过辩证运动(正题-反题-合题)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最终达到对绝对真理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思维(“精神”)是“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环节,通过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思维逐步把握了世界的本质,这种观点将思维提升到了宇宙本体的高度,认为思维不仅是人类的属性,更是宇宙本身的内在动力,从唯心主义的视角看,思维不仅是“属于”唯心,甚至就是唯心的核心体现——它是精神的运动,是存在的根基,是真理的源泉。

将思维归属于唯心主义,并不意味着否定唯物主义对思维研究的贡献,唯物主义从生理基础(如大脑神经元活动)和社会实践(如劳动对思维的塑造)等角度,为理解思维提供了科学视角,唯心主义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思维的“形而上”维度:当思维追问“存在的意义”“价值的来源”“真理的本质”等问题时,它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意识、观念的领域,这些领域正是唯心主义的主场,也是思维最能体现其独特性的地方,数学中的抽象概念(如无穷大、虚数)、伦理学中的道德原则(如善、正义)、美学中的审美体验等,都无法完全还原为物质现象,而必须通过思维来把握和理解,这些例子表明,思维在处理非物质对象时,其唯心属性尤为突出。

思维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根植于唯心主义对精神世界本原性的肯定、对思维本质特征的主观性、能动性和超越性的强调,以及对思维与物质关系的重新阐释,唯心主义不仅将思维视为人类意识的活动,更将其提升为宇宙本体、存在根基和真理源泉,尽管唯物主义提供了思维研究的科学路径,但唯心主义深刻揭示了思维在构建意义、追求超越方面的独特价值,在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对思维的重视,为我们理解人类精神的深邃与伟大提供了重要视角,也提醒我们:在探索思维的本质时,不应忽视其作为“精神现象”的唯心维度。

相关问答FAQs

  1. 问:唯物主义认为思维是物质的产物,这与唯心主义的“思维属于唯心”是否矛盾?
    答:两者并不矛盾,而是从不同层面解释思维,唯物主义从物质基础出发,认为思维是人脑这一高度发达物质的机能,强调思维的生理性和物质依赖性;唯心主义则从本体论出发,认为思维的本质是精神活动,其内容(如观念、概念)和能动性(如创造意义、追求真理)具有超越物质的属性,唯物主义解释了“思维的来源”,唯心主义则关注“思维的本质和意义”,二者可以互补而非对立。

  2. 问:为什么说思维的超越性使其属于唯心范畴?
    答:思维的超越性体现在它能够超越具体事物的限制,进行抽象、推理和想象,形成非物质性的对象(如数学公式、道德原则、审美理想),这些对象无法通过感官直接感知,也不完全依赖于物质存在,而是通过思维的活动被建构和把握,唯心主义认为,这种超越物质的精神活动正是思维的核心特征,而精神(或意识)在唯心主义中被视为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因此思维的超越性自然使其归属于唯心范畴。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