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二年级除法二思维图怎么用?孩子学不会怎么办?

二年级除法二思维图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建立除法与乘法之间的逆运算关系,理解“平均分”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具体情境掌握表内除法的应用,这一阶段的除法学习以乘法口诀为基础,重点引导学生从“几个几”的乘法思维转向“平均分成几份”或“按每几个一份”的除法思维,通过实物操作、图形表征和语言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能够逐步抽象出除法的数学模型,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年级除法二思维图怎么用?孩子学不会怎么办?-图1

在思维图的构建中,首先需要明确除法的两种基本含义:一是“包含除”,即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二是“等分除”,即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12个苹果,每3个放一盘,需要几个盘子?这是包含除,用12÷3=4(个);如果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这是等分除,用12÷4=3(个),通过对比这两种情境,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实际意义,避免机械记忆口诀。

乘法口诀是表内除法计算的关键,思维图中需要将乘法口诀与除法算式对应起来,例如根据“三四十二”,可以推导出12÷3=4和12÷4=3,教学中可以通过编制口诀表、开展对口令游戏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口诀的熟练运用,结合图形(如○○○○○○○○○○○○)让学生圈一圈、分一分,直观感受“分”的过程,理解除法与乘法的互逆关系。

解决实际问题是除法思维图的重要延伸,教师可以设计贴近生活的题目,如“有18支铅笔,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几支?”引导学生先明确“平均分”的要求,再选择合适的除法算式,在此过程中,需要强调单位名称的正确书写,以及答语的完整性,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对于有余数的除法(如19支铅笔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余几支?),可以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适当渗透,让学生初步感知“分不完”的情况,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为了帮助学生系统梳理知识,可以设计如下表格归纳除法的关键知识点:

知识点
除法的意义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乘法是同数连加的简便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表内除法计算 利用乘法口诀求商,如想“三五十五”,可以算15÷5=3,15÷3=5。
解决实际问题 先分析题意,明确“平均分”或“包含分”,再列式计算,注意单位和答语。
余数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时,如果分不完,剩下的数就是余数,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通过思维图的引导和表格的梳理,学生能够将零散的除法知识串联成体系,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多样化的练习和情境化的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帮助孩子区分“包含除”和“等分除”?
A1:可以通过生活实例对比区分。“等分除”强调“平均分成几份”,如“15块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几块?”(算式:15÷3=5);“包含除”强调“每几个一份,求能分几份”,如“15块糖,每人分5块,能分给几个小朋友?”(算式:15÷5=3),家长可以借助实物让孩子动手分一分,通过“分法”的不同理解两种含义,并引导孩子关注问题中的关键词(“平均分”“每人”“每份”等)。

Q2:孩子总是记不住除法口诀,有什么好方法?
A2:建议采用“理解+记忆+应用”三步法,通过乘法口诀的推导理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如根据“四六二十四”,联想24÷4=6和24÷6=4;利用口诀表、对口令、拍手游戏等方式强化记忆,避免死记硬背;通过大量口算练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口诀的应用,如每天练习10道表内除法题,逐步提升速度和准确率,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口诀的含义,加深理解。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