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治理思维是什么?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有效运用?

治理思维是一种系统化、多维度、协同化的管理理念与方法论,其核心在于通过制度设计、资源整合、多元参与和动态调适,实现公共事务或组织内部的高效、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单一指令式管理不同,治理思维强调“多元共治”“协商合作”“权责对等”和“结果导向”,既关注宏观结构的优化,也重视微观执行的有效性,是应对复杂社会问题与组织挑战的关键能力。

治理思维是什么?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有效运用?-图1

治理思维的核心内涵

治理思维的本质是“从管理到治理”的范式转变,其内涵可概括为四个维度:一是主体多元化,打破政府或单一决策中心的垄断,吸纳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多方主体参与,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协同网络;二是过程互动化,强调决策、执行、监督的动态协商,通过对话、谈判、合作等方式平衡不同利益诉求,而非自上而下的强制推行;三是规则制度化,以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契约协议等明确各方权责边界,保障治理过程的规范性与可预期性;四是目标公共化,以解决公共问题、增进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兼顾效率与公平,短期目标与长期发展的统一。

治理思维的关键原则

  1. 系统思维:将治理对象视为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例如城市治理需统筹交通、环保、民生等子系统,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 权责对等:明确各参与方的权力与责任,确保“谁决策谁负责、谁执行谁担责”,防止权责错位导致的治理真空或推诿扯皮。
  3. 包容性:尊重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通过制度化渠道保障弱势群体的参与权,避免“多数人暴政”或利益固化。
  4. 适应性:根据环境变化动态调整治理策略,例如疫情防控中需根据病毒变异特点灵活优化防控措施,体现“精准治理”理念。
  5. 技术赋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提升治理效率,如“智慧政务”平台实现“一网通办”,减少信息不对称与行政成本。

治理思维的实践路径

(一)制度构建:明确治理框架

制度是治理思维落地的根本保障,需通过顶层设计完善治理体系,

  • 法律层面:修订《民法典》《环境保护法》等,明确多元主体的法律地位与权利义务;
  • 政策层面:制定“放管服”改革细则,简化审批流程,激发社会活力;
  • 基层层面:建立“居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机制,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

以社区治理为例,可通过“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物业协同+政府支持”的制度框架,解决老旧小区改造中的矛盾冲突(如下表):

参与主体 权责定位 具体行动
党组织 领导核心 协调各方利益,监督政策落实
居民委员会 自治主体 收集居民需求,组织议事协商
物业公司 服务提供方 承接改造项目,负责日常维护
政府部门 支持与监督方 提供资金补贴,审批改造方案

(二)多元协同:激活治理资源

治理思维强调“众人拾柴火焰高”,需通过协同机制整合资源:

  • 政社协同: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例如养老、助残等领域,通过专业化服务提升治理效能;
  • 企社联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例如互联网平台参与“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与培训;
  • 公众参与:通过“线上投票”“线下听证会”等方式,让民众在垃圾分类、城市规划等事务中发声。

浙江“枫桥经验”通过“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将干部、民警、志愿者等力量下沉网格,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化解率显著提升。

(三)技术驱动:创新治理工具

数字技术为治理思维提供了全新载体:

  • 数据共享: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城市大脑”整合交通、公安、气象数据,优化交通信号配时;
  • 智能监管: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污染企业实时监测,实现“技防+人防”结合;
  • 精准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群众需求,一老一小”服务根据老年人分布规划养老设施点位。

(四)动态调适:优化治理效果

治理需根据反馈持续迭代:

  • 评估机制:建立第三方评估体系,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量化考核,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倒逼政府改革;
  • 容错纠错:鼓励基层创新,对探索性失误予以宽容,激发治理活力;
  • 危机应对:针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平急转换”机制,确保快速响应。

治理思维的挑战与应对

当前实践中,治理思维仍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主体参与失衡,部分领域存在“政府热、社会冷”现象,需通过培育社会组织、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参与积极性;二是技术伦理风险,大数据应用可能侵犯隐私,需通过立法规范数据采集与使用;三是区域差异显著,城乡、东西部治理能力不均衡,需通过资源倾斜与对口帮扶缩小差距。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治理思维与传统管理思维的核心区别是什么?
解答:传统管理思维以“政府主导、单向指令”为核心,强调权力集中与控制,上级制定政策、下级执行落实”;治理思维则以“多元共治、协商合作”为核心,强调权力分散与互动,通过制度设计平衡各方利益,政策制定前听取企业、公众意见,执行中共同监督”,管理思维更注重“效率优先”,治理思维则兼顾“效率与公平”,更强调公共利益的实现。

问题2:如何提升基层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度?
解答:提升公众参与度需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降低参与门槛,通过线上平台(如政务APP、微信公众号)简化参与流程,让民众“少跑腿、好办事”;二是强化参与反馈,对公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回应并公开处理结果,避免“参与无回音”;三是培育参与能力,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提升民众的议事协商能力,社区议事规则培训”帮助居民理性表达诉求、有效参与决策,可借鉴“积分制”“时间银行”等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的居民给予精神奖励或物质回馈,激发持续参与热情。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