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北京哪些大学开设民俗学专业?招生情况如何?

在北京开设民俗学专业的大学中,最核心的院校是北京师范大学,该校在民俗学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突出的学科优势,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也涉及相关研究方向,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北京哪些大学开设民俗学专业?招生情况如何?-图1

北京师范大学的民俗学专业隶属于文学院,是国内最早设立民俗学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单位之一,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该校的民俗学研究以历史民俗学为核心,涵盖民俗学史、民俗文献学、物质文化、仪式研究等多个方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钟敬文、刘魁立等学界泰斗奠定的基础,现有教授团队在民间叙事、传统节日、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成果丰硕,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开设《民俗学理论与方法》《中国民俗史》《田野调查工作坊》等核心课程,学生需参与为期至少3个月的田野调查,完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北师大还依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中心”“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等平台,与国内外学术机构保持密切合作,定期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术视野。

中国传媒大学的民俗学研究侧重于传媒与民俗的交叉领域,在传媒民俗学、数字民俗学等方向具有特色,该校的民俗学专业隶属于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结合传媒大学的学科优势,关注民俗文化在当代传媒中的传播、重构与创新,如短视频中的民俗表达、民俗IP开发等,课程体系强调跨学科融合,包括《民俗学与媒介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民俗资源利用》等,学生需掌握媒体内容制作与文化分析的双重能力,实践机会丰富,常参与民俗文化纪录片拍摄、民俗节庆活动策划等项目。

中央民族大学的民俗学专业则依托其多民族研究的独特优势,专注于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该校的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设有民俗学硕士点,研究方向涵盖少数民族语言民俗、宗教民俗、跨境民俗等,尤其在北方民族、南方少数民族民俗研究领域成果显著,课程注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开设《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概论》《民族仪式与社会记忆》等,学生需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田野调查,掌握民族志研究方法,学校还与多个民族地区建立合作基地,为少数民族民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学术支持。

除了上述院校,首都师范大学的文学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科技史与民俗学研究所(侧重科技民俗史研究)也涉及民俗学相关方向,但招生规模相对较小,研究方向更具细分性。

院校名称 所属学院 核心研究方向 特色优势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历史民俗学、民俗文献学、仪式研究 国家重点学科,师资雄厚,田野调查扎实
中国传媒大学 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传媒民俗学、数字民俗学、民俗IP开发 传媒与民俗交叉,实践与产业结合紧密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少数民族民俗、宗教民俗、跨境民俗 多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志方法突出
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 区域民俗、北京城市民俗 地方文化研究,立足北京地域特色
清华大学 人文学院 科技民俗史、民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科技与民俗交叉,跨学科研究平台

相关问答FAQs

Q1: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对考生本科专业有要求吗?
A: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欢迎对民俗学有浓厚兴趣的考生报考,本科专业不限,但优先考虑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背景的学生,对于跨专业考生,学院会在复试阶段重点考察其民俗学基础知识储备和学术潜力,建议提前阅读《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学史》(王文宝)等基础教材。

Q2:中国传媒大学的民俗学专业毕业后就业方向有哪些?
A:该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文化传媒、文化创意产业、非遗保护机构、政府文化部门等领域,具体岗位包括民俗文化纪录片编导、民俗IP策划与运营、博物馆展览策划、文旅项目开发、文化政策研究等,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进入国内外高校攻读传媒学、文化研究等相关方向博士,或从事民俗学学术研究工作。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